四期大学士班考试题李杜

[复制链接]
查看1010 | 回复1 | 2016-11-21 22: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暗香    生日有感   管鲍李杜之交 作业 共64分

又逢新岁 ,白发人渐老 ,心中滋味。怎表毫分,凌乱如麻把心累。
往事悠悠怎计 ,常说起,人生如戏。转瞬逝,顿感悲凄 。七夕雨难霁。
沉思, 柏松翠,应是福相随,奈情难寄。 每年此季。心羡苍穹鹊桥美。
虽隔银河恶水,可相聚、情怀能慰。 且祈祷、明月照,与君同醉。

猎鹰老师点评……
词的上片前面感叹了时光短暂,人生易老的主题,后面又出现了七夕,有点突然。句子不太精炼。七夕生日结合着中华传统的美德应该早点交代一下。25分理论题:1,结合自己的创作谈一谈对句号内承接句号间递转的理解。
答:句号内,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几个分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可并列可承接可递进。句号间就是几个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要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承接递进的关系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为突出一个中心而服务。

2,在这首词中你是怎样中间连接的?
答:笔断意不断,上下紧相连。这是最普遍的做法。
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意思虽上下紧接,但写 法上有明显的顿宕,使人一听便知是另起了一段我利用
沉思一词承上启下通过景引出回忆和羡慕最后有所期望。

3,谈一谈你在这首词中是怎样开篇和收束的?
答;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以景起,先景后情,借景抒情、情结。
与起句一样,词的结尾也非常要紧,往往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结句要像勒住一匹狂奔的骏马一样,收 束有力,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所以词人们在结句上也特别下功夫,或以景结,或以情结,或以问结 。
我选择以情结。情语结句,多以真率激切取胜,切忌情感表达的轻浮直露。我的结用在期盼给人想象的空间。

4,在创作中长调时,谈一谈你写下片时对另起新意的理觧。也可以结合你的作品谈。
答“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 ”(张炎《词源》)承上接下是总要求,
一般来说,上下片分别吟咏情景、今昔、内外、来去、昼夜、虚 实等不同内容,但上下两片要接得紧密、自然,又以能出新意为上。沈义父《乐府指迷》说:“若才高者 方能发起新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或藕断丝连,或异军突起,皆 须令读者耳目振动,方成佳制。”这都是前辈对过片做法的精彩描述。
5,创作时,在炼字上当遇到格律与词境发生冲突时而且又无可代替的字时你会做岀怎样选择?

1、诗人的赏鉴能力、观察力。这种用法词眼也有,指词人的眼力。
2.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词眼二字,见陆辅之《词旨》。其实辅之所谓眼者,仍不过某字工,某句警耳。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
若舍章法而专求字句,纵争奇竞巧,岂能开阖变化,一动万随耶。”创作时,在炼字上当遇到格律与词境发生冲突时而且又无可代替的字时我会依照所理解的去做。不舍章法。

6,你对词意贯通是怎样理解的?
答: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让读者通过词读懂作者的情了解所表达的意所以在选择用词的时候一定要不断推敲达到点睛之用。
7,在创作中,你对回应上片收束是怎么理解的?
可以结合你的作品来谈。

一首词结尾是很要紧的,它往往是点睛之笔。尾句要能收住全文,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所以词人们非常重视它,在句法上、音律上特别下功夫。姜夔说:“一篇全在尾句,如截犇马。”煞尾好象要勒住一匹狂奔的骏马一样,没有力量行吗7他总结了几种结尾的情况和方法(1)“词意俱尽”,点明主题。“所谓词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理尽者也。”(2)“意尽词不尽”,余味无穷尽。
“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
 有的词也是在结尾处点明主旨,但写得不这样外露。他们用形象说话,显得感情更深更细(3)“词尽意不尽”,耐人寻味。“非遗意也,辞中已仿佛可见矣。(4)“词意俱不尽”,余意更深邃。“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


8,在一首作品的创作中在选择立意时主要的要注意什么?

答:意境其实比较飘渺,但如何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并感动别人则是个很不好
把握的题目,这个我也在探索,大家一起学习吧。表达情感是填词的主要内容,记事记游可以作诗,填词时如果主要叙事,则失了词的本味儿。以上观点我开始并不理解,等理解了才发现有很多词原来其实没读懂。所以这里先告诉大家,省的有朋友走弯路

9,在填词时如有对偶句要求要严格按对仗来规范,这样说对吗?

答:不对,对仗是古典诗词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近体诗的对仗,要求相当严格。
例如律诗颔(三、四句)、颈(五、 六句)两联必须用对仗——联中两句各字的平仄要相反,词性和意义要大致相同,并且要尽量避免重复字 。而词的对仗就不象近体诗那么严格,并不是所有相邻两句字数相等都要求对仗,什么地方用对仗也不那 么固定。因为词调有上千种,各调的句式不同,就某一个词调说,用不用对仗可以有所限定,而就整个词 体说,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一致的要求 。后人填词用对仗,大都依据传世名作的样板。
词的对仗,有些象散文的对偶,有以下几个特点:
1、同字相对。如:“春到—分,花瘦—分。”(吴文英《一剪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前者两个“ 一分”相对,后者两个“头”字相对。
2、不拘平仄。如:“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   “住长江”重出,平仄也 全按词谱,不要求相对。(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
3、同韵相对。如:堂阜远,江桥晚。
(上片)旗影转,鼙声断。(下片)韵脚“远”、“晚”、“转”、 “断”,都是仄声,属于同韵。这些对仗的特点,在律诗中,都是不许可的。
由于词的对仗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就产生这样一种现象:凡不要求用对仗的句子,如果用了对仗,或 是在一般要求用对仗的地方而某词却不用对仗时,这里往往就是作者刻意琢磨,别具匠心之处,特别值得 细心品味。
究竟如何对仗,我们在读词,填词时可以注意下达几点:
第一,
凡相连的两句字数相同时,词人经常运用对仗手法,特别是在两片开头的地方。如晏殊《踏莎行》 上下片首二句:“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带缓罗衣,香残蕙炷……”
辛弃疾《西江月》上下片首二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第二,用与不用对仗, 看内容和表达的需要。如苏轼《木兰花令》六首,第三、四两句三首用对仗,三 首不用对仗。
象“园中桃李使君家,城上亭台游客醉”用了对仗,对照而言使醉眼看花的情态更加真切; “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下句把人在寒秋中的感受更逼进了一层,不用对仗,更觉深沉。
第三,有些句子,上句除了开头有个一字逗或两三字顿以外,其余的部分与下一句字数相同,往往也 用对仗。这种对仗,有时不限于两句,可以连对三、四句,形成排比句法,气势颇盛。(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柳永《八声甘州》)(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 秦观《八六子》)(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辛弃疾《贺新郎》)  

10,领字一般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一字豆”常用在五言的句子中,它做为领字,和后面的四个字构成了“上一下四”的句式关系。
它也经常被用在引领对偶句,
比如用一个字引领出二个“四字句”,如毛泽东的“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再如:王安石的“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吴文英的“恨\玉奴消瘦,飞趁轻鸿。”,上一下四,一字豆 ,引领一个对偶句。
二字领,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羽扇纶巾,英姿风发……(遥想)双字领
三字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领字”是清朝时兴起的说法,一个字来引领全句的,就是 “一字豆”,用二个字来领全句的就叫“二字豆”,同样,
三字领句的,叫做“三字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白乌鸦实名认证 | 2016-11-24 02: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