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 史诗画卷 泣血灵魂——读王德文的长篇小说《八棵老树》印象

[复制链接]
查看1773 | 回复3 | 2016-11-11 22: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拟倩归梦 于 2016-11-11 22:41 编辑
史诗画卷 泣血灵魂
——读王德文的长篇小说《八棵老树》印象
朱惠宁



     我和王德文君是在旧书市场上认识的。
        那天他看中了我的一本书《陀思妥耶夫斯基自述》,问了价后走了。后来有人跟我介绍他,说他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有一天他又来问我那本书,我就觉得他真的很喜欢那本书,都是喜欢写作的人,他真的喜欢,我又卖不了多少钱,不如送他得了。
     我说:“送你吧。”他急忙说:“那不行。”我就以一个象征性的价格卖给他。后来他又送了我一本书,就是这本他的长篇小说《八棵老树》。
    说实话当时没怎么以为然,只是礼貌性的互赠而已。在家休息时就看看,结果大吃一惊,看了开头就有些欲罢不能,象被一股强劲的激流卷走了……  断断续续看了半个月,终于看完了,心中郁结,觉得有很多话要说,不敢说评论,权且当作个人的感受和解读吧。



    《八棵老树》以林亮一家因父亲被打成反革命下放到叫做八棵老树的村庄的坎坷经历以及林亮和二姐的各自爱情和前途的跌宕命运为主线,并以此为纽结,交错放射式的呈现了那个扭曲暴虐的年代广阔斑斓的社会生活:校园生活的纯真、诗意和浪漫,红卫兵的单纯蒙昧,派系间的攻杵械斗,政治阶层的博弈制衡,政治牺牲品的无辜,迫害罹难者的凄惨,知识青年理想主义的幻灭,农村生活的贫困艰辛,农民的质朴顽强,城市青年的梦想落魄、命运搏杀与人生省悟……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社会各阶层的动荡变迁如一幅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广翰博大,让这部小说具有一种沉实厚重的史诗品质。作者对那个时代的生活的真实的披露、血淋淋的直接描绘触目惊心,让人为之扼腕。展示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让这部小说具有一种历史文献价值。贯穿作品的主人公林亮在那个荒谬的年代对真实和真理的思索和对正直和正义的坚持超然于具体的时代和生存,在人类精神价值的宏观背景上熠熠生辉。作者立足于地域性的生存和审美,同时又超越地域性的理性和价值,上升为对人类生存与命运和人性本体的思考。其本体存在的悖论延异矛盾与平衡具有一种抽象的哲学品质。文本的厚重不只来源于生活描写的广阔、真实、精确和力度,更来源于漫溢其间的灵魂的质量,来源于作者对人文价值的坚持,对人的权力和尊严的尊重。在这个随波逐流的时代足以让商业投机写作汗颜。
    我钦佩于王德文对于时代和历史的直面和忠诚,以独立而自由的理性和良知刺穿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中国社会,贯穿其间的理性之光具有一种金属般的品质。我跟王德文说:“这部小说中有高贵而纯洁的灵魂。”我把《八棵老树》置于当代中国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列。


     《八棵老树》的艺术品质也卓然生辉,耐人品味,具有一种艺术原创价值。几十个人物各具其形其声其性其品,人物形象饱满鲜活,迎面而来:林亮的理智坚定、丙利的侠义忠勇、小聪明陈代的审时度势、二姐毓秀的浪漫纯真,胡玲玲的真挚迂回、齐队长的务实承担、刘队长的险恶机心、冯书记的权柄运筹、浪张的风骚泼辣、冯良的下流龌龊、紫药水夏丽娟的愚昧扭曲、张信的敢作敢为、彩彩的淳朴、雷漏子的狡黠、赵老板子的仗义、郑万年看透世事的超然、林亮爸爸的铮铮铁骨、林亮妈妈的慈爱柔情、表舅的势利、表舅妈的情义、呱哒板子的直爽、赵会计的苟且、霍兰的恶毒……甚至连刘主任、单玉波、韩文德、朱健祥、三琴、冯大林、刘度、吴娇这样出场不多的人都写得有血有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刘主任在政治运动中的委曲和无奈,单玉波在困苦的生存中对高雅的生存方式的挽留,韩文德的演讲天赋烙刻着那个时代的文化印迹,朱健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三琴的矫情和忠贞,冯大林的窘迫与温暖,刘度和吴娇对时代的反叛和战胜人性黑暗的力量都象一首关于生命和人性的无主题钢琴曲,在我们的心灵中留下萦回不去的余响……  他们仿佛都是我们生命中经历过的人,又明明知道我们没有经历过。这就是小说艺术中人物塑造的力量。
      英国作家福斯特曾经有人物的扁平与圆形之说,王德文小说中的人物,有时几乎是次要人物都让人有圆形之感,在主导性格和生存境遇的挤压的变异中维持着张力和平衡,形象呼之欲出,立体而有深度。而且作者对人物生存和精神处遇的把握妥贴恰切,分寸精准,和生活本身一样真实,让人得以代入其间,设身处地,呼吸与共。余华在一篇纪念福克纳的文章中说:“他(福克纳)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证明艺术不可能高于生活,艺术就是生活的作家。”王德文的小说《八棵老树》对于生活和人性的真实的呈现也印证了真实永远是小说艺术最初的和最终的魔力。
      作者对于农事民俗、泄洪抗险、街肆商埠、庭院宅居描写也如此确实真切,深得其理,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不可能写出如此精雕细刻的纹理,浓郁的北方地域文化和生存特色如酒香四溢。事件浓密铺天盖地而来,情节嵌合无间,对应衔接,偶然呈现的事件其后必有因果关联,把故事讲得起伏错落荡气回肠。语言亦文亦白、亦中亦西,巴洛克式的繁复辗转雄浑恣肆,刚阳中不乏柔媚,欧式长句的广阔遒劲和汉语言本体雍荣华丽的内质融合成文本的灿烂浓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以批判现实主义写作原则贯穿作品整体却在结尾处转换成现代主义的变形:女红卫兵长征队员生下了两个怪胎,他们分别长着兔耳朵和象鼻子。后来他们被两个人烧掉了。其实人类小说艺术中的变形渊源并非来自于卡夫卡,早在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就把人变成动物、植物、石头、星星等。如果说奥维德通过变形呈现了古罗马时代人的文化特质和历史处遇,卡夫卡通过变形表达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和机械对人性的压迫,那么王德文这里的变形其实是表达了人类正视内心的黑暗和与这黑暗决战的勇气。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曾引用谢德林的话:“文学并不遵循凋敝的规律,只有文学是不朽的。”王德文小说中后现代主义式的艺术手段的混搭的创作实践正是为了从不同的维度和切点表达对人类生存和人性的认知,树立光明战胜黑暗的生命信念。
       对于散布其间的古今中外艺术家思想家的经典言论我开始颇有微词,有博学之炫,但无一不是和人物的命运处境与人生感悟相契合。后来才发现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将中国那段特别历史时期的人类生存置于人类精神价值的总体背景之上,或者说用人类精神的高贵尊严去刺穿那段荒谬的历史,一股精神能量流贯其间,憾动世界,逼人心魄。作者在文本中写到:“真理有时候也是苍白的。”他正是和主人公林亮一起在艺术的探索实践和生命际遇的感悟中抛弃陈腐的真理,发现簇新的真理,平复心灵,引领命运。


   《八棵老树》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林亮站在村头,炮弹皮制成的吊钟在风中发出撞击心灵的金属之声,他看着八棵老树参天蔽日、仪态万方,不禁为自然的美倾慕、震憾,他此时已超越了当下生存的窘迫和悲凉,进入一个超越物质存在的纯粹的灵魂之美的境界。《八棵老树》的文本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在这样一个大时代的波澜中生存于北方小城和荒村中人类生命的挣扎和不屈在平缓的故事中完成,没有观点和倾向,只有事实和陈述,只有本体不屈不挠的呈现。这种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社会价值批判的唯美主义其实是在一个更高的视点中审视人类的生存,在不同维度的对立冲突涵化和平衡中达到对于那个时代社会生存和人性的认知,达到一种哲学的或者宗教式的思考。19世纪后期源于法国波及整个欧洲的唯美主义艺术运动主张:艺术只为呈现自身的真理而存在,别无其它社会价值和道德目的。而当作家艺术家这样做的时候他会就发现他并没有避开时代和社会、道德和伦理,只是超越了简单狭隘的价值判断,达到了更高的更深刻的生存呈现和哲学思索。简单说:一个功利主义者看到村头的八棵老树只是一大堆造屋的木料和烧火的木材,林亮在灵魂的视窗中看到的是它们的美和不屈、历史的沧桑和生命的顽强。
  昆德拉评价穆齐尔时说:“背景消失了,一切都成为主题。每一个小的境况都是为了被一个长久的注视所穿破,这个注视去质询存在的意义,质询怎样理解和思考它。”我在王德文的《八棵老树》中也看到了同样的状况,文本中所有人类生存的描述都指向一个共同的存在:人类生存的具体境况和其间的价值与尊严。
    我在《八棵老树》中了解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真实境况,看到了不同的人物和生存在历史磨难和生存压迫中留下的永恒影像,也看到了人性中善与恶、狭隘与博大、入世与超然的撞击和人类尊严的不可磨灭……
德彪西曾经告诫青年作曲家:“应该在自由里,而不是在只对弱者有用的陈腐的教条中寻找主导思想。谁的劝告都不要听,除非是风的劝告,它从我们身边拂过,它讲述着真实……”王德文象梵高画向日葵一样饱蘸生命的激情创作的长篇小说《八棵老树》突破了理论和规则,自由的表达他对历史和生存的认知,树立着生命的伦理和信念,让人感怀、深思,这是文本的品质和能量对于我的冲击,也是文本的价值所在。


    我和王德文素昧平生,只是在旧书市场相识,彼此交换了一些写作成绩和心得。他简单低调,甚至有一丝卑怯,那可能是经历过那样一个时代的人的精神遗存。看不出他灵魂中有如此强大的能量,这部《八棵老树》他写了六年,可以想见他放弃了多少,失去了多少,承受了多少,而他仍在坚持,坚持他热爱的写作事业,坚持灵魂的高贵纯洁,坚持真理和正义这样的终极价值不灭。我和他的这个接触简单而纯净,由此,也希望我的感觉和理解没有功利主义对认知的左右和偏离,因纯净而清晰。
北岛说:“历史是公正的,但历史需要时间。”我个人觉得王德文的《八棵老树》最终会穿越时代的浮躁与喧嚣,在历史的沉淀中慢慢呈现出本体的价值,让中国文学了解和认知,得到认可,并给予其应有的位置。
     《八棵老树》中有一句话:造物主不喜欢弱者。这可能也是王德文对自已说的话,愿我也以此共勉。
   
2014·11·04~2014·11·21




      【注】:本文作者:朱惠宁,自由写作者,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小说、诗歌、散文、随笔和理论批评文字40余篇,曾获《芒种》(省级)诗歌奖,参加北京大学93中国语言文学年会,作品被中央党校学刊《思想文化大全》(国家级)(2011/09期)转载,两次获《文学界》(省级)优秀作品奖(2011年度),获铁岭市“纳兰性德诗歌奖”(市级)优秀奖(2014年度)。
       作者通联:朱惠宁,手机:135910399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蝶衣霓动.羽侬 | 2016-11-11 23: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才发的帖子,百度快照就抓住了。神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蝶衣霓动.羽侬 | 2016-11-11 23: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评析,值得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贺秀芹 | 2016-11-12 09: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的点评精准到位。问好老师,祝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6

主题

53

回帖

2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