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公告] 《天涯诗刊》天涯评论

[复制链接]
查看1401 | 回复7 | 2016-3-17 18: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天涯评论】


1.诗歌贵在精炼

——读毕福堂老师的诗作有感

    文/贾瑜


                                               ( 一)

          众所周知,读来朗朗上口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之所以流传久远,广受赞誉,就在于诗文之精炼。独特而优美的语言描绘是其先声夺人之处,全书大量丰富、准确、生动形象、活泼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三千多年前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立体地再现了先秦先民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风土人情,具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和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实际上,现代人写诗读诗也很有讲究,现代汉语的审美趣味暗含了古典诗歌的审美趣味,换言之,这叫一脉相承。思想是灵魂,情感是空气,而文字中最耀眼的也是作者本身的审美情趣与人性的光辉。

       中国人大文学博士杨庆祥所言:诗歌要真正的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它必须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有效地勾连起来,这个勾连如何才能发生,最主要的一点是——“真”!

      是的,只有情真,才能意切。一个诗人写诗,不能局限于仅为自己写作,还应该有点公共意义,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在毕福堂老师的诗里,我读到了一个诗人的职责,读到一个诗人亲民爱民,爱国爱家的悲悯情怀,及赤胆忠心的民族大爱情怀。前不久,他积极参与组织的“山西诗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红色太行行”尤为引人注目,我就是在这个时候走近他的诗歌,也走近他,在他精短优美的诗文里感悟他的内心世界,感悟一个诗人别样的情怀。他真的无时不在思想,天天都有作品问世。这也是我敬佩与惊叹之中关注他,学习他的原因之一。他真是我们文朋诗友学习的楷模。一个诗人,尤其是一个专业诗刊的主编,及其热情,也很谦卑,能够做到低调做人,没有大家大腕的架子,与社会底层的诗友真诚相处,相互尊重,绝没有“文人相轻”之嫌,这样的人真的堪称君子,也会得到所有同仁和文学爱好者的无比敬重与认可。所以,火凤凰敬佩他的人品和诗品,也敬佩他那些值得我学习的长处和闪光点。毕福堂老师无时不在用他的诗歌语言和实际行动感染着周围的人,他以自己敏锐的目光和睿智的心灵洞察世界,感悟生活,以一个高贵的诗人的形象,用浪漫的文字,书写和表达着自己心中的热情……

       8月1日这天,我和朋友们在平顺石城枣林圆梦山庄组织举办了一个诗会,主题是“★红色寻梦园●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诗歌朗诵会”,长治市与相邻各县区的文朋诗友踊跃参与,热浪如潮,诗会去了50余人。真想不到,省文联《九州诗文》的毕福堂老师竟然对一个平民作者的诚挚相邀深表感激,带着他的诗人朋友和艺术家、文学爱好者一起,还有他热情洋溢的诗歌,积极地参与了本次与基层文学爱好者同喜同乐的诗歌朗诵活动,激动之余,本人由衷钦佩之至。作为民间社团的组织者和爱好者,我也有种找到组织的感觉和欣慰,难怪朋友们打趣说,我们这些个孤兵散将,总有一天也会步入山西诗歌的方阵……此乃后话,有待努力。当然,我更期待,期待梦想成真的哪一刻能够早些到来。希望自己的写作能得高人指导,写出的诗作能有老师赐教和读者欣赏。常言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也,我不想那样。也想有“与人一席谈,胜读十年书”的师者同行。天道酬勤,相信上苍眷顾,我遇到这么多写诗爱诗读诗赏诗的朋友,受宠若惊之余,自己暗下决心,一定不负众望,不辜负老师的殷切期望,在有生之年,拿出百倍的信心和勇气,去深入生活,感悟世界,写出更多更好令人满意的诗歌。

                                                           (二)


       源于诗人红子的引见,我认识了毕福堂老师。缘于网络传媒的方便快捷,我每天能漫步博园,到腾讯空间赏阅毕老师的好诗美文。6月20日开始筹备诗会,我召集了上党大地热爱诗歌创作与喜欢诗歌朗诵的文朋诗友,准备赶赴平顺石城圆梦山庄。走近太行——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诗歌朗诵会在大家的热心帮助和积极支持下,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由于诗会的需要,我精选了老师的诗作,由首钢长钢作协的白香云老师朗诵。

      发表在《上党晚报●大文化看吧B版》的毕老师的诗歌《崖畔上的农家乐》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还有老师的近作《静谧的乡夜》,简直就是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田园山水画呈现在读者眼前,其间不乏律动,字里行间,诗里画外,激荡着悠扬的音韵美。红色之旅采风的新作《刺》、《斩》读来朗朗上口,激情澎湃,更加激发了我们痛恨侵略者的愤慨和热爱和平,向往自由的爱国情怀。

        窥一斑而见全豹,仅仅几首诗作,彰显出诗人深厚的文字功底、文学功底和游刃有余的语言驾驭能力。用一句话总结,毕老师的诗歌特点,就是一个精炼!其诗篇幅大都精短,内容丰富、主题鲜明,语言精炼,用词造句准确、全诗集生动、形象、活泼、优美与一体,再现了诗歌的音乐美,图画美和真正意义上的意境美。

        诗歌的语言讲求精炼,毕老师诗歌的特点就是扣准了一个“精”字,一看标题《刺》,很有力度的“美”,精炼到家了!“刺”字一语双关,一词双重含义,敌人的刺刀是“刺”,高耸蓝天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同样以“刺刀”的形状直插云端。本来是人盯着照片看,而作者却用一个“盯”字,把一张老旧的照片写“活”,写得富有传神的生命力,这种拟人的手法,准确而生动地再现了刽子手杀人不眨眼的场景,增添了诗意的表达力。

       在山西阳泉狮垴山抗战纪念馆,“一张老旧的照片把我盯的心如刀绞”照片中是极其惨不忍睹的画面:“五岁的哥哥赤身抱着血流如注的弟弟/他们的故乡被三八大盖戳的横七竖八”一个“戳”字,叫人心痛难忍,浮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气焰嚣张的小鬼子进村后“烧光、抢光、杀光”的凶残杀戮与暴行。“这对失去父母的三光村的孤儿/七十多年了撕心裂肺的泪痕仍尖利刺耳”。一个上午的参观,诗人眼里噙满泪光,痛心彻肺的愤慨与满腔的怒火一触即发……“ 东洋鬼子寒光闪闪的利刃/老在眼前晃动像不散的阴魂”,直到走出大厅,抬望眼, 浩瀚苍穹中英雄广场上空——那座气势磅礴的“百团大战纪念碑”给人以无尽的力量和抚慰。它是无数英雄的身,它是民族的魂。“(它)同样以刺刀的形状直插云端/”此句乃是全诗的诗眼!神情专注,屏气凝神,接下来,诗人的叙写转入心理活动的描写。诗人的眼帘仍不敢轻眨一下“我怕目光的片刻麻木疲惫/那怕打一个盹/瞬间掠过呼啸的狞笑”。

         拔出肉中的“刺”,拔出心中的“刺”,擎举大旗,高奏凯歌,把义勇军保家卫国抗日杀敌的锋利战刀拼命地刺向敌人的心脏——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牢记血泪,警钟长鸣。


       2015年,是一个即将载入世界和平史册的大事纪要年。关键在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是头等大事,也是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爱党爱国,理应献计献策,维护和平反抗侵略的积极宣传年。

       诗人是旗手,诗歌就是号角。诗人是战将,诗歌就是射向敌人心脏的子弹。一首荡气回肠的诗,抒发了爱国诗人的一腔热血和壮志豪情,读来声声铿锵,句句有力——
      1940年8月20日晚,八路军指挥动员了一百多个团,在河北、山西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为重点的战役,斩断了日寇输送战争、死亡的交通要道。这就是中国抗战史上,震惊中外,使敌人闻风丧胆的”百团大战“。《斩》是毕福堂老师的又一力作,读来同样催人奋进,震撼人心。
         
“历史记住了那个夜晚
在崇山峻岭的正太线上
千军万马打了一场漂亮的破袭战

豺狼的魔爪被斩断了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抗战诗人田间的这首诗
七十年后 重温一下
血 又沸腾起来了

就像每个炎黄子孙脉管里
燃烧着风起云涌的东海
今天 假使我们再不亮剑
倭寇又会亮出铁蹄
谁甘愿沦为尸体  还要任由再践踏一遍
有吗?

以牙还牙 以血止血
还是一个字  斩

当蔚蓝的万顷波涛淬成旷世利刃
海鸥就是翩翩起舞的和平鸽”


              读到这里,我的脑海中银幕般浮现出一幅画面,惊涛骇浪,雄浑壮阔——

     听,那是高尔基的声音: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

                 ——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

                                   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

         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三)


       毕老师的诗中,富有阳刚之气,也有柔情的一面。他的山水田园诗,就集中体现了一个诗人刚柔并济,细腻,温婉的缠绵之情,读他的诗,须得仔细玩味,慢慢品来,你会受益匪浅。

     “在上党之脊太行之巅/有座鸟鸣虫吟堆起来的峡谷人家”跟随诗人的脚步,我们一起踏上林间的小道,去找寻“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农家情趣。“仙境般的农家乐开在高崖之上/窗明几净的大玻璃 /夜夜镶嵌明晃晃的月亮/而客厅吊灯是一长串晶莹的星斗/有野味从云缝间飘散下来”傍晚时分,到了饭点,主人开心地忙乎起来,“松蘑采自天幕的一角/小鱼捕于银河两岸/高峡平湖里有披蓑衣主独钓古意/而泛舟者人说恍如嫦娥吴刚”,“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走近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暖暖远人村,随时可见“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抑或是久在樊笼里的缘故吧,人之心中会徒生出一种久违的向往与渴盼。

       绿色是大自然中最美,也极富生命力的颜色,“看惯了熙熙攘攘吵杂的人群和每天匆匆忙忙挤乘公交车的人们,那个不愿意忙里偷闲到郊外走走,到大山里呼吸一下没被污染的空气。一时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田园诗画呈现在游客眼前,那是何等的欣慰啊!目前,逍遥洒脱的活法就是凑个节假日,邀三五个知心朋友,把盏临风,醉卧桃源深处,开怀畅饮,倒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置身此地仿佛踏进广寒宫/夜来不饮桂花酒就吮串串草尖夜露/天籁般的琼浆玉液 ”饮过了草尖儿上的玉液琼浆,是人都会飘飘然也。更何况是热情浪漫的诗人,那激情一上来,一股子滚烫的热流如潮汐般突奔狂涌,趁着这浑身的热辣劲儿,密密麻麻的诗行便满腔跳跃,大有一吐为快之感。如癫似狂,如痴如醉,于是就有了每每把“梦乡”醉成“故乡”,待诗人在山庄小住几日过后,那种渐入佳境的感悟更是不言而喻了。你瞧,只有神仙方能饮得的“玉液琼浆”,把诗人醉成“一塌糊涂”,醉眼朦胧中,频频举杯的诗人口若悬河的吟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抒豪情,言壮志,好一个“天生我材必有用“。此时此刻,醉了的诗人也学太白仙君举杯邀月,斗酒百篇。“ 他乡故乡都成了一个乡/成了一个村/成了一个家/最后连自己是人是仙    都分不清了”诗人大醉而特醉,故而,分不清哪个是天上哪个是人间,也就混淆了凡人所在与神仙下界……

       辗转于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来往十分频繁的人们,总喜欢有着青山绿水,宁静祥和的山乡。或许,人都念及根之所系,再一上年纪就更容易怀旧,怀旧是现代社会流行的一种情愫。诸如,城市的灯火是人为的,乡村的宁静是自然的。闪烁的霓虹迷人,蝉吟蛙鸣的月下荷塘更叫人流连忘返。如今,在大量的农村人口跻身城市,不愿回乡的世风下,城市有良知的人们却背起行囊,远涉千山万水,去追寻一种返璞归真的清新与诗情画意的栖居。大山里的村庄,有着没被污染的纯净和安宁,不单单是哪里的纯天然负离子空气叫人喜欢张开双臂,屏气凝神地多多吮吸几口,就是农家那种娴静,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也让人羡慕不已。

   “黄昏脱下山脉河流的时候/大地一寸一寸缩进山顶/最高的一根松针里了/这时的乡夜渐次安静下来/雏鸡先是收起小村的翅膀/炊烟跟着一缕一缕日落而息/那些犬吠好生懂事它们/把动静瓮声瓮气捂在了门缝/场院上树梢的一窝喜鹊/佳音满肚只待黎明时道贺/村外池塘冒失的游鱼误舔了月儿的/脸蛋惊慌中把几粒星斗撞了个满怀/山高路远小村自古不善闹腾/就连那条把命叫成牛的家伙/无论多苦有口吃的就够了/你看它石槽中咀嚼的那个香啊/轻微的摩擦中偶尔发出些许的声响”一首《静谧的乡夜》中,仅用短短的十七行诗句,就大线条地勾勒出一幅乡村夏夜动静相宜的风情画,读来为之兴奋,静静地闭上眼睛遐思,你的想象的翅膀就飞回到遥远的故乡,飞回到那年那月天真烂漫的童年……那里有奶奶的轻声呼唤,有姥姥家饭菜的味道。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大地,河流,农舍,炊烟,鸡鸣犬吠,花鸟鱼虫,还有那满天会眨眼睛的星斗,都汇聚成浓墨重彩的有声有色的画册,掀开一页页,都是令人欣喜的感动。乡村的夏夜迷人,迷人的夏夜就在这一“脱 ”、一“缩” 、一“收、一“落”中渲染着浓浓的乡野风情。

       诗中动词的妙用,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活性和诱人。“捂”、 “舔”、“撞”、“咀嚼”,“就连那条把命叫成牛的家伙/在石槽中咀嚼的那个香啊/轻微的摩擦中偶尔发出些许的声响”很好!全诗富有节奏,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这也更递增了诗歌的感染力,叫人不知不觉中浮想联翩。

        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喜欢在生产队的马棚看牛儿马儿吃草的样子,如是您诗中的佳句“它们在石槽中(吃草时)咀嚼的那个香啊”还有掀动嘴唇舞动牙齿,于“轻微的摩擦中偶尔发出些许的声响”真的很好听很好听……


       诗抒情,诗言志。诗歌,也不仅仅是情感的表达,还需要借助特别的形式。作为一门艺术,它充满了技艺和技巧。“诗,在语言结束的地方才开始。”这话极有道理!

       譬如,有一大部分的诗,语言一结束,诗也就随之结束了。而大凡好诗,在语言结束后,那些个蕴藏在诗歌里的意韵,美感,还有悠长悠长的回味,却才刚刚开始。就像置身于美景中的游客,意犹未尽,耐人寻味。毕老师的诗就有这样的特质,在他的《黑龙潭迷人的酒窝》一诗中有所体现。“多年前我就想象过了/假如有天遇到你/我会贪婪地把你一饮而尽/今天在太行山大峡谷/终于见到了迷人的酒窝/荡漾在石头上一个一个/谁这么有福气这么有耐心/千次百次后赢得了美人芳心/让石头也能开花/导游小姐明明说/下午咱们就去红豆峡/而我只觉耳旁有阵风/一闪而过过”

          诗的结尾处写道“导游小姐明明说/下午咱们就去红豆峡/而我只觉得耳旁有阵风/一闪而过……“意犹未尽,耐人寻味的诗句,一下子让人感觉,诗的意韵还在继续延伸—— 仿佛置身其中,读者感同身受,突发奇想。那耳际掠过的山风,似乎预示着黑龙游过的身影,自古道,神龙见尾不见首。你哪能想象得茫茫苍穹间,一条腾云驾雾的墨色巨龙游走山谷时的威武与壮观…… 冥冥之中,我们已经在毕老师的诗里坐听龙吟虎啸,畅游太行峡谷,奔走于黑龙潭。此时此刻,诗人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炎黄文化的启迪与传承。就是这种独具匠心的高超技艺,透射出诗歌深深无穷无尽的魅力所在,读来同样有“一饮而进”、回味绵长的享受,享受诗人和诗歌给予我们的令人折服的美……


                                                                                          2015年8月6日草于上党




2.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真实生活

                            ——马成云诗集《春天作证》选评

                     文/柯愉人


收到成云兄的诗集《春天作证》后,一直很想再选评几首(之所以说再选,是因为此书里有几首诗于诗集出版前我已在《诗文杂志》选稿论坛拜读并评过,且那篇诗评已收进这本诗集了)。马成云这本诗集分为六辑,第一辑“春风”,第二辑“春雨”,第三辑“春雷”,第四辑“春光”,第五辑“春晖”,第六辑“春意”。出版前我评过的《咏春》《游轿子雪山(组诗)》《船》都收录在第六辑“春意”里,是不是我特别喜欢春风得意的感觉呢?这个,留给读者去猜想吧。第六辑“春意”是成云兄收录各地诗人对其作品的评论文章,而开篇就是我的诗评。成云兄用了整整14个页码来发我这些不成熟的文字,着实令我受宠若惊。受惊之余,有点春意融融的暖感沁入心里:我的评论作者接受了,说明我读诗并没有太过歪曲作者的原意,得到了作者的肯定。有人曾调侃说我成了评马成云的专业户了,其实,这些年我陆续收到成云兄厚赠的诗集《打开一扇窗》(获昆明茶花奖)《今夜无眠》《云来云往》,诗歌评论集《诗情碎片》和散文集《一网情深》等。这么多的作品,我才评了区区几首又算得了什么呢?话又说回来,是他的诗写得好,才引起我评的冲动。成云兄的诗要是吸引不了我的眼球,我想评也无从下笔。这说明了一点,在他的诗里,我找到了共鸣。成云兄的诗一直都是我喜欢读的那种风格,要一一评完我喜欢的作品是很困难的。下面,我选评几首,希望读者朋友能喜欢。先说《炮仗花》:


百度了一下
知道的确有一种花
配得上这个响亮的称呼


给它起名字的人
绝不仅仅
因为它的样子长得像炮仗


冬季是结婚的好日子
相亲相爱的人
需要一个漫长的夜拖延洞房花烛


更期待一朵花
开在最需要祝福的时候
越过季节的栅栏与寒冬叫板


这首诗从第一节看,诗人对炮仗花并不熟悉,当有人偶然在他面前提起这种花时,他“百度了一下”才“知道的确有一种花”“配得上这个响亮的称呼”。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诗人是一个敏而好学之人,不懂就查看资料,绝不会不懂装懂,这也是我所认识的马成云。

从第二节来看,诗人也是一个十分自信的人,他相信“给它起名字的人/绝不仅仅/因为它的样子长得像炮仗”。诗人在知道这种花之后,便开始进入思考,去思考这花名字的来源。可见,诗人同时是一个爱思考、善于挖掘的人。进而猜想起这名字的原因,接下来的第三和第四节,诗人给出了他猜想到的答案,是因为“冬季是结婚的好日子/相亲相爱的人/需要一个漫长的夜拖延洞房花烛”。“更期待一朵花/开在最需要祝福的时候/越过季节的栅栏与寒冬叫板”。读完全诗,我终于明白了为这花起名的意图。这里还给读者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炮仗花是在冬季开放,不惧严寒。正因为它耐寒,才敢于“向寒冬叫板”。当我们读到“相亲相爱的人/需要一个漫长的夜拖延洞房花烛”时,一定会会心一笑:真的炮仗噼噼啪啪响一阵子便沉寂下去了,哪有炮仗花的花期这么长呢?洞房花烛,小两口缠绵的时间当然是越长越好。

于此,我们可以看出,洞房花烛的小两口期待现身祝福他们的这朵“花”是一个强大且勇敢的人,他能克服一切困难敢于向恶劣环境(或恶势力)挑战,诗人在这里使用了“花”的意象,用“最需要”来强调祝福的重要性。诗人比较珍惜笔墨,他在这里点到为止,诗情已在不言中了。值得我们玩味的是“冬季是结婚的好日子”。为什么冬季才是结婚的好日子呢?因为冬季有一个漫长的夜可以让相亲相爱的人“拖延洞房花烛”。冬季一般是隐喻寒冷或无情的,结婚则是甜蜜而充满温暖的,诗人将“冬季”这个意象和“结婚”安排在一起,顺应了民间习俗,延伸了温暖的时限,相亲相爱的人彼此不再孤独。

另外,在最后一节里,有几个词汇是值得我们重点思考和挖掘的:“冬季”“最需要祝福的时候”“越过季节的栅栏”“与寒冬叫板”,这些词汇的出现,让我们产生很多的联想。这诗,绝不仅仅在写炮仗花,它一定在隐喻着什么,但到底隐喻了什么呢?那就留给读者去拓展自己的想象了,这首诗的创作手法高明之处便在这里。

如果说《炮仗花》给读者留下一个谜,那《大地》呢?或许“大地”挑起了诗人的好奇心,甚至呈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发现:


如果已经确认
一条冷硬的铁轨
是大地脸上的一道疤痕
那么一列火车
无疑是一行残忍的长诗
来来回回
复述一种伤痛
加之
一声汽笛划破夜色的凄厉
就更为尖锐了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
她居然如此沉静
心若止水
我很想试试深浅、试试冷暖


《大地》这首诗诗人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同时并用,首先,以假设的方式确认“一条冷硬的铁轨/是大地脸上的一道疤痕”,紧接着将火车比喻为一行残忍的长诗。这“长诗”到底有多残忍?因为它“来来回回”地“复述一种伤痛”,这种伤痛不是一般的伤痛,当“一声汽笛划破夜色的凄厉”时更为尖锐。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居然如此沉静/心若止水”。“她”这是遇变不惊?还是见惯不怪?我们无从知道,或许两者皆有。然而,正是这种“心若止水”的沉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很想试试深浅、试试冷暖”。显而易见,诗人在这里将大地设定为女性。在对女性的隐忍、坚韧、不屈的性格赞叹、佩服之余,同时也升腾了一种尝试深度了解的渴望。诗人将铁轨比作大地脸上的疤痕,又把铁轨上运行着的火车转化为“残忍的长诗”,在运用通感上是得心应手的。

至于诗人为什么要说火车“是一行残忍的长诗”?众所周知,火车南来北往,每天将人们带往异乡,这当中必有分离,或是亲人,或是朋友,或是同事,或是战友等等,火车将他们硬生生的拆散分送异地,难道还不够残忍吗?火车每天都在干着同样的事情,不正是在来来回回地复述同样的伤痛吗?“一声汽笛划破夜空的凄厉”后,这种伤痛就“更为尖锐了”。诗人在这里选择了“夜空”而不是凌晨或者白天,令我想起1989年3月26日的傍晚卧轨自杀的诗人海子来。那种伤痛是文字无法形容的,如果说火车每天在来来回回复述的是让人生离的感伤,那么,1989年3月26日傍晚的那声汽笛,它带来的则是死别的痛。

诗贵含蓄,很明显,诗人由铁轨想到了已逝的诗人海子,但他不直接用词语来抒写他的怀念之情,而是借火车凄厉的汽笛间接地表达。即便生离死别摆在眼前,大地还是心如止水,无动于衷,内心真的掀不起一丝涟漪来吗?是隐忍,还是冷漠?谁不想知道?诗读到这里,我有点担心,不得不说上一句:“成云兄,这个,你就别试了吧。试,意味着以身犯险,会让你的朋友们担心的。”哈哈,我们再来看另外一首《信念》!


有了电灯
我依然在屋子里
摆一支蜡烛
戒烟十年
没忘记在抽屉里
放一个打火机
与大家一同分享光明
是一种快乐
在黑夜突然造访时
能点亮自己的心
是一种骄傲
如此
才不至于在生活的面前
措手不及


诗的开篇有点令人愕然:“有了电灯/我依然在屋子里/摆一支蜡烛”,做什么用呢?诗人笔锋一转,由电灯转到了火机:“戒烟十年/没忘记在抽屉里/放一个火机/”。我们终于明白了,虽然有了电灯,但也会有停电的时候呀,万一突然停电,这时蜡烛和火机便可以派上用场了,况且,“与大家一同分享光明/是一种快乐”,“在黑暗突然造访时/能点亮自己的心/是一种骄傲”。在这里,“光明与黑暗”显然超出了字面意义,另有所指。故,“我”才会觉得在突然事件发生时“能点亮自己的心/是一种骄傲”。的确,当突然面对不幸时,我们仍有足够的信心沉着冷静地应对,是值得骄傲的。

这首诗前半部分直白,后半部分借前面的意象升华了诗歌的隐喻。有准备、有信念的人才会无所畏惧,“才不至于在生活面前/措手不及”,说的多好啊!诗人在这首诗里用两个“是一种”来强化自己的情感。他所强调的“快乐”与“骄傲”的来源,都是能给人光明的火种啊!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了抽屉里的“火机”是一个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触发点。这个“火机”其实就是诗人心中的一个信念。

此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性较高,值得我们学习。生活本身就是错综复杂的,很多时候,在困难面前会有朋友挺身而出为我们去分忧排难,但前提是我们必须有朋友,怎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友情呢?这得靠我们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去帮助别人,那样,才能体会到在黑暗中“与大家一同分享光明”的快乐。这首《信念》凸显了诗人的人格及不俗的追求,而下面一首《挂画》则反映出诗人异地生活却无法融入的情绪。


进城许久了
一直没想好
在住处的墙上
挂一幅什么装点一下

把心事挂上墙
不愿意
把观念挂上墙
经不起与时俱进
把心情挂上墙
阴晴圆缺难以确定

后来有一天
疲惫将我放倒在床上
看见
对面墙体的白
抽象成一幅空洞

让我无法继续
再——

隐瞒一个事实

——生活在别处


与挂画有关的诗有不少人写过,成云兄的这一首角度新颖。他不是直接描写挂在墙壁上的画,也不是赞美挂在墙壁上的画,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去构思:墙壁上是空的,他琢磨把什么挂在墙上才合适。他选择的这个角度十分巧妙,不落窠臼,让读者读来感觉耳目一新。

诗歌开篇,诗人首先为下文打铺垫:“进城许久了/一直没想好/在住处的墙上/挂一幅什么装点一下”。然后,诗人在第二节和盘托出他为什么还不挂画的原因,这个原因堪称奇特:“把心事挂上墙/不愿意/把观念挂上墙/经不起与时俱进/把心情挂上墙/阴晴圆缺难以确定”。诗人将这些一一否定之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东西挂到墙上去,那墙还是空着,回应了第一节的“一直没想好/在住处的墙上/挂一幅什么装点一下”。

第三节,诗人用一个时间跨度来完成跳跃式的转折:“后来有一天/疲惫将我放倒在床上/看见/对面墙体的白/抽象成一幅空洞”。“对面墙体的白”是实写,“抽象成一幅空洞”是虚笔,这一虚一实的结构,将诗人此时的思绪完全反映了出来:它“让我无法继续/再----/隐瞒一个事实/---生活在别处”。最后一节可以说是神来之笔,全诗所要抒发的情感全都凝聚在这节了,令人感到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这正是这首诗的巧妙之处。诗读到这里,我猜这首诗是成云兄在写《一网情深》散文集时积劳成疾躺在床上时突发灵感而作的。诗人躺在床上幡然醒悟:人一旦倒下了,就象对面的墙体一样“空”,只有用坚强的意志打败病魔,才能重新回到生活中去。这就是为什么诗人会在结尾说“生活在别处”,这个结句既是写实,也蕴含哲理:一个人,尤其是离开家乡刚刚踏入城市的病人,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里是无法一时找到归属感。

哲理诗的创作和一般的诗歌的创作有所不同,哲理诗的创作需要经过两个层次的渐进才能获得飞跃:一是意念的创作,一是意象的创造。意念必须具有启迪性、能发人深省,而意象的创造,则要准确地体现内容,并且必须具有新鲜感。成云兄这首《挂画》的成功之处,便是两者兼具。他以简练而又深刻的笔法勾勒出我们这些为生活奔波远走他乡的游子最难以言说的疏离感:人,一旦离开孕育自己的故土,你便不是生活在这里而是在别处!

成云兄的诗大多能紧扣时代脉搏,从生活的表层进切入,揭示生活中最为深刻的一面,快速地反映真实的生活,真实地表现作者自己的内心感受。成云兄的诗,诗风敏锐有力,笔触直击生活的痛处,直面现实人生,不少作品还具有鞭鞑和警醒的作用。

  

  

[柯愉人的简介] 柯愉人,笔名呆丁、孤山梅影,女,1968年7月28日出生,广东茂名人,作品若干散见于《诗选刊》、《绿风》、《辽河》、《中国诗人》﹑《诗歌月刊》﹑《文学月刊》、《参花》、《中华诗词》、《中国诗词》﹑《大别山诗刊》、《天涯诗刊》。  

  

  通联:邮政编码(523000)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樟村工业区贵塘6号广东宏远集团宏远药业有限公司柯愉人  

  电话:13650348027  

  电子邮箱:keyuren@163.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王文刚实名认证 | 2016-4-14 09: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师级的人物
碧水东流不再回,金杯满酒有谁陪。雕零总在光鲜后,快把生时往倒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王文刚实名认证 | 2016-6-5 09:4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众所周知,读来朗朗上口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之所以流传久远,广受赞誉,就在于诗文之精炼。
碧水东流不再回,金杯满酒有谁陪。雕零总在光鲜后,快把生时往倒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王文刚实名认证 | 2016-6-5 0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独特而优美的语言描绘是其先声夺人之处,全书大量丰富、准确、生动形象、活泼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三千多年前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碧水东流不再回,金杯满酒有谁陪。雕零总在光鲜后,快把生时往倒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王文刚实名认证 | 2016-6-5 09: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立体地再现了先秦先民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风土人情,具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和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碧水东流不再回,金杯满酒有谁陪。雕零总在光鲜后,快把生时往倒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巡寓浪实名认证 | 2016-6-14 22: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白乌鸦实名认证 | 2016-6-15 13: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王文刚实名认证 | 2016-6-18 13: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来写去,都是老篇章,难有经典问世。。
碧水东流不再回,金杯满酒有谁陪。雕零总在光鲜后,快把生时往倒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