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颂第三期高级楹联班毕业考试题 评阅:风吟、浮云

[复制链接]
月满西楼 | 2018-4-29 21: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皓轩你好,看了你的论文,我也学到了很多对联的知识。如抓住一个主语,找准一个切入点…谢谢皓轩,拜读学习了。考虑得分98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雁翎 | 2018-5-1 09:42: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学习对联>                                 无盐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对联宛若一条长河,从一千多年前,穿越在我们面前,以水的特性,变化着不同的姿势。或幽默,或哀伤。或诚挚的祝福,或美好的祝愿,或无边的惆怅,或满腹愁怨,或高兴,或相思,或悲壮的情感。用最长三佰玖拾陸字的对联,或几个字的对联,表达情感并呈现着对联古典美,意境美,文字的美,诙谐的趣,哲理的警示。         叹服文人用不多的几个文字组成一幅不同美感的画面。或淡墨的山水画,或莺歌燕舞,或愁绪的女子,或金戈铁马,驰骋战场。这些画面感,只用几个字,就在您的脑中出现了。     叹服诗钟。我个人认为是文人把对联游戏,玩到了极致。把两个字嵌在上下联中,变化着位置。像武侠小说里的高手,功夫练到炉火纯青之境。又像画家,随意地挥洒几笔,勾勒出美的画卷。    叹服文人墨客的文字游戏是如此的文雅,有趣美好和智慧。学习对联是品读古人的智慧,品读古人的对联,也是品读古人的人生。 “一杯清茶,解解解元之渴。” 这一句联让后人知道明朝才子解缙的故事。给我们很多的感悟…          在学对联时,我一个人,关上门,泡一杯浓浓的绿茶,抖落一身尘土,把喧嚣的世界关在门外,静静的品茶,聆听老师讲课。享受着那份惬意。      学对联,让我们枯燥的日子,有了趣味,让平庸的生活,抹了一笔亮色,让普通的岁月,变的有滋有味。 我水平不高,每对一句,都吭哧瘪肚的想,想着用哪个字?怎样才能对出字字工整的联,或正对,或反对,或流水对,或无情对。当对出后,快乐结伴而来。          学对联,让找战胜了自己的弱点。开始时,对出后不敢贴出,感觉自己水平不高,自卑。在老师鼓励帮助下,战胜了自我。            学对联,不仅仅是学到知识,还丰盈你的内心。丰富你的头脑。         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一个生命的高贵,是从自由的心灵里,散发出一种芬香,是一种举手投足的恬淡气质。外在的气质,要有内在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要从古典文化中学习,学习滋养我们的修养,提升我们的精神。     衷心感谢所有的老师,辅导和同学,给予我的鼓动,帮助,和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诗媛 | 2018-5-3 14: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诗媛 于 2018-5-3 15:21 编辑

以《谈谈对联的学习》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论文   文  诗媛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 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对联的种类很多,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以功用划分,可分为:春联,节日联,门联,职业联,婚联,寿联,挽联,交际联,名胜联,堂联,书画联,文艺联,寺庙联,庆贺联,宣传联,题赠联,杂感联,学术联,趣巧联等。
2】以艺术形式划分,可分为:回文联,叠字联,顶针联,嵌字联,集句联,联边联,拆字联,玻璃对,无情对等。
3】根据对联的字数多少,可将其分成长联和短联。
4】根据对联的句子多少及句子间的相互关系,可将其分成单句联、复句联和句群联三种。
5】根据对联在对仗方面的格律要求和严谨程度,可将其分为宽对、工对、巧对、绝对等。
6】根据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关系,分为正对、反对、流水对。
7】根据对联的写作技巧或修辞手法,也可划分出嵌字联、回文联、谜语联、集句联、隐字联、押韵联。
对联很美,那么怎么才能学好写对联呢?
其一,        首先要遵守《楹联规则》
其内容如下:
中 国 楹 联 学 会

第一章 引 言  



   第一条 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第二条 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第三条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四条 楹联文体质的规定性、适应性,要求创作与赏评坚持创新而不离传统体范,重律而尤见时代风徽的原则。  



第二章 总 则

   第一条 字句对等。上下联的字数及其句数要相等。

   第二条 词性一致。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相同。

   第三条 结构对应。联文用词的构成、词义的配合、修辞的运用,上下联要对应平衡。

   第四条 节律对拍。联文语句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

   第五条 平仄对立。联文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之平仄按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 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

  

第三章 附 则

   第一条 用字的平仄声调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1)在近古与近代通行的韵书中,字分四声,“平声”不分阴阳,统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三种声调为“仄”;(2)现代汉语字音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双轨制”,但旧声、今声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二条 语句的平仄结构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一字节奏,节奏点即为该字,诵读时隔占一节奏),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交替。

   第三条 语句的语流节律按“二字而节”的常规节奏安排。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是不变的,可据联文表达需求、作者态度表现与诵读需要组织或划分为种种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一副楹联,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只用一种方式,上下联要一致。

   第四条 使用领字,
在上下联相应位置要一致,词性要相同,允许不拘平仄相反律,且不与被领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五条 原则上按现代汉语语法学体系的词性分类属对。据历史上诗联家创作、鉴赏实际,允许异类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① 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② 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③ 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④ 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介词、连介词与助词、联绵字等常见形式;

   ⑤ 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六条 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几百种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词法中的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顶足、流水,等等,不能尽入于律,未列本通则者,以“律有,因律;律无,循例”原则定可否;凡对偶类修辞格运用得当,合于本通则要求即可视为成对。

   第七条 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八条 避忌:

   ① 合掌。

   ② 不规则重字。

   ③ 上联尾三仄、下联尾三平。

   第九条 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的依据,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条 本通则自2007年6月1日起试行。
其二,        必须熟练运用马蹄韵。
        马蹄韵的由来
        先有马蹄韵的实践,后有马蹄韵概念。 对联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对联的格律起源于古四声,从现有资料看,古代人并没有明确界定"马蹄韵"一词,但其多数联作心领神会地遵循了马蹄韵规则。马蹄韵一词是余德泉教授经过对上千年来联作声律的考察,总结出来的。
        什么叫马蹄韵
    "韵": "韵"由"音"+"匀"构成,顾字思义,"韵,和也"(见《说文新附》)。"和也"省略了主
        语,其主语是"音"!"音和曰韵也"(见《玉篇》)。何谓"和"?就对联而言,"异音相从谓之和
       "(刘勰语)。异音即平仄,平仄交替才能产生节奏,音和谐而有节奏,方为对联之韵。由此得出结论
      ,对联之韵是由平仄音的不同排列构成的。
        "马蹄":
        这里的"马蹄"是指马蹄行进规律。马之行步,后蹄总是踏着前蹄蹄印走,每个蹄印都要踏两次。
        细察马之行进规律,总是左右脚轮流迈进。若以左边(或右边)的马蹄为平,另一边的马蹄为仄,左右
     轮流行进,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鉴于后脚之最初站立点与
      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也可以把一字和二
       字联的音律,看作是马蹄韵的特殊形式。
     总之,马蹄韵即:
        这种平平仄仄交替变换的联律,其句脚节奏规律和联内音节点规律状如马蹄行进之规律,
        故名马蹄韵。马蹄韵包括句脚规则和句中规则。句脚规则和句中规则是一个系统的两个方面,不能割裂。句脚规则,指若干分句组成的对联一边,每个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规则。句中规则,指一个联句(分句
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
     
     句中平仄的安排秩序,受句脚平仄安排的制约。
   联句句脚马蹄韵特征最为明显。句脚的平仄应严格遵守马蹄韵,否则就会导致明显的不和谐。
句脚平仄有正格与变格之分。句脚正格是指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同,反之,称为变格,
  即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同平或同仄。句脚正格读起来铿锵有力。
句中使用马蹄韵,其平仄没有正格与变格之分,也就是说,1、3、5不论规则,不适用马蹄韵联句。
对联格律的最标准形式是-马蹄韵,马蹄韵最标准的格式是-偶数句正格之马蹄韵。
竖向(上下两联)的平仄,总是对立的。上联某句末是平声的,下联相对的地方就是仄声;反之亦然
。横向(同一联各句间)则总是连珠的。即古人所谓"仄顶仄,平顶平"。
  马蹄韵原理
  任何原理,一旦被认识,都很简单。马蹄韵也是如此。其句脚规则可以用如下一个公式来表示:
   ……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4↑
     │ │ │ │ └-------┘
       │ │ │ │ 5↑
       │ │ │ └---------┘
     │ │ │ 6↑
     │ │ └-----------┘
    │ │ 7↑
    │ └-------------┘
        │ 8↑
        └---------------┘
     这是一个上联句脚公式。从后往前截:
   每边一句:仄
      每边两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这个省略号意味着,如果有九句,则首句句脚平仄还是仄;如果有十句,则首句句脚平仄又为平,等等。
   下联平仄相反。
    句中平仄,亦以上联标准式为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以上(含八言)之平仄视节奏而定。
下联平仄相反。
按理,五言句之马蹄韵标准式除"仄仄平平仄"外,另一种应为"仄平平仄仄",因律诗自唐以来已用惯了,于是用"平平平仄仄"取"仄平平仄仄"而代之。这只是一种变通。七言句以"仄仄平平平仄仄"取代"平仄仄平平仄仄",亦是如此。被取代后的"仄平平仄仄"与"平仄仄平平仄仄"两式,仍然在用。
就这些。记住这些,就算把握住马蹄韵的精华了。
马蹄韵的用法
  马蹄韵既用于联句句脚,亦用于联句句中,而以用于联句句脚特征最为明显。可以说使对联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这是最突出也是最根本的一点。
马蹄韵之用于句脚和句中的一整套规则,后面将详加叙述。
马蹄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哪一个人的发明创造。它是千百年来一步一步约定俗成的结果。这一点,从下一部分的叙述中,可以充分地显示出来。
其三,若想写好对联,必须多读,多练,多思,多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写对联必须遵守联律和马蹄韵,对联,对者联也,上下联必须成一幅画,一般下联大于上联,这样才能托得起。对联一般用平水韵。
对联和诗词歌赋一样,但又有不同,多看多积累词汇触类旁通。对联以清联为佳,建议读下《清联三百副》,另外《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对初学者来说也是必读之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古人书,习古但不泥古,博采众长,写出清新自然最美的对联。

千尺水帘,今古无人能手卷;一轮月镜,乾坤何匠用功磨。
看此联多么自然顺畅,又富有哲理。律细圆融,意境深远。好联无处不在。
愿君素心妙笔出美联,让生活流光溢彩,锦上添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偌非 | 2018-5-3 22:03: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偌非 于 2018-5-3 22:23 编辑

谈谈对联的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偌非 | 2018-5-3 22: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对联的学习
       梦回楼兰
说起对联,大家都不陌生。过年的对联;开业庆典的对联;新婚的门联;楼堂庙宇门柱上的楹联等等......
对联既然有这么样的雅俗共赏,又具有浓浓的民族性,历史性,文学性,实用性的文学形式,那么,就需要我们学习相关的知识。
一。对联的历史——对联起源于何时,目前没有确切的考证,但是,我们一说起对联,马上会想到桃符,至于诗经中的“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也算作对联的鼻祖了吧。文学作品里,历朝历代的大家,也都有佳句呈现。
二。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是对联是一种对称美与韵律美相偕的规整的文学体,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 文学式样,亦有它自身的规则和要求,从基本规则方面讲,有以下六个要求:
1. 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要求上 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2. 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 性相同,或合符传统的对仗种类。
3. 结构对应 。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 词义的配合、 词序的排列、 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符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4. 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 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 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 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5. 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 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 接, 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 传统称 “平顶平, 仄顶仄” 。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6. 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 一于主题。
三,对联的表现手法——掌握了对联的基本规则是基础,要写好和能鉴赏好对联,还 应该熟悉并掌握对联的表现手法。 对联的表现手法很多, 有比喻、 拟人、对比、夸张、用数、谐音双关、重字叠字、同旁拆字、回 文、歇后、幽默等
四,对联的种类——
1.春联,节日联,门联,婚联,寿联,挽联,名胜联,寺庙联,庆典联等等......又可分为回文联,叠字联,顶针联,镶嵌字联,集句联,拆字联,玻璃对,无情对等等......还有长联短联,复句联,正对反对串等等...         对联书写忌同声落脚,同声收尾,忌尾三平三仄尾,忌孤平孤仄,忌同位重字异位重字,忌合掌,忌上重下轻,忌矢替失对。
我们掌握了对联的六个要求,知道了对联的表现手法,剩下的就是要灵活运用了。比如春节,就不用在千篇一律的贴财源滚滚达三江了。祝寿也不用总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了。
看过一副对联:若不撇开终为苦,
各能捺住即成名。实是难忘。
对联,无论是三五字的还是多句式的,都言简意赅的表达着精炼的意思或意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一叶扁舟 | 2018-5-3 22: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联班毕业考试试题

以《谈谈对联的学习》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论文

浅谈对联的学习

对联,是文明中国的独特文化。它不需要长篇大论,寥寥数字,即可表达出一种观点、看法、意愿、意境和景象,主题鲜明,它言简意赅,雅俗共赏,广为人爱。但写好一副对联并不那么简单:
首先要遵守基本规则:对联格律的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一是字数要相等。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下联都是11个字。
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符合“实对实,虚对虚”规则。如上联:入、关是动词,其余都是名词。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如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是偏正词组;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也是偏正词组。上联:声声入耳是主谓宾结构,下联:事事关心也是主谓宾结构。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五是平仄相谐。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上下联平仄相反。并且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应平仄相反。二是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六是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有其积极意义.
其次:写一副好对联,除了基本的规则之外。还有重点要把握对联的灵魂,也就是他的主题思想。没有主题思想,即便对,但联的成分也不够紧密,甚至对而不联。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就如同床异梦的夫妻。如将:“万里秋风吹锦水”,对:“千秋笔墨惊天地”,则,上下联没有直接关系,文采再好也不能算作一副好的对联。
三是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特别是诗词歌赋的鉴赏水准。对联脱胎于诗,但与诗又有不同。好的诗中,可以有绝佳的对联,但好的对联,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形式,上下联加横批,构成了或风景,或人文,或地理,或天下,或理想,或禅意,或哲理,或意趣,或幽默,或讽刺等独立的整体。是有其情境或故事的。
所以想学好对联就要沉心静气从基础学起,不可好高骛远,成为别人笑谈。
上述皆为个见,如有不当,还请各位老师雅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月满西楼 | 2018-5-5 08:52: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潇湘雨你好,看了你的考试题,我非常佩服你的文采,真的是字字珠玑,辞藻华丽。不过文体要求是议论文,有点跑题吧,分数考虑80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月满西楼 | 2018-5-5 08:54: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偌非你好,你的议论文有理有据,层次分明,写的不错,考虑得分95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月满西楼 | 2018-5-5 09: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东邪之女你好,你的毕业论文旁征博引,写出了学对联的贴身感受,得分95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浮云面影平凡 | 2018-5-5 16: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雁翎 发表于 2018-5-1 09:42
无盐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 ...

无盐  同学你好:
         你的  《谈谈学习对联》写的不错,很有体会,写出了学习对联的心得。不过离开老师的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还有一些距离,所以只能给你80分。希望你在今后的答题过程中一定要看清楚题目,以题对答。祝你顺利毕业,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