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颂第三期高级楹联班毕业考试题 评阅:风吟、浮云

[复制链接]
查看2935 | 回复24 | 2018-4-26 20: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谈谈对联的学习》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浮云面影平凡 | 2018-4-26 21: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同学们认真写好自己对于对联学习的体会!
祝贺同学们顺利毕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潇湘雨 | 2018-4-26 21: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潇湘雨 于 2018-4-26 22:17 编辑

以《谈谈对联的学习》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论文(论文不敢,闲谈有句 ,所思所感皆肺腑之语也)
       丁酉年季春,值柳絮飘飞,绿色如幔,桃红杏醉,含羞处子,正一曲春水流觞;风柔而至,芳心神摇;燕雀低徊,颦颦流转回廊;天蓝云阔,遐思无数;余亦蠢蠢欲动也。
       情志所致,遂入凤池;每逢夜月当空,虫鸣唧唧,屏前灯下,书声朗朗;畅游今古,如遇甘霖,琢句铿锵;间或婉转,状似小世界,内言大文章。耳语之间,诙谐玩笑,灵魂深处,顿悟寒凉;兄贤不厌,千秋都在笔下;姊顽偏能,拈来锦绣文章;苦不知苦,夜不觉长;星移斗转,吟风对月,听雪若梦,面壁揉肠;恍然一载也。

      余半生碌碌,一貌平平,昼不能寐,夜不能安,上愧椿萱教导,下无寸土之疆,大不能济事,少不能名扬,唯好弄文也。枕簟之间,辗转玩味,犹不能罢,偏性愚顽,好高古,遇贤士,方云开见月,灌顶醍醐,匆匆一梦,却胜十年哉!

      故思之再三,虽无为建树,然识得风雅人士,顿觉忧思渐散,方寸之间天地宽也!

      嗟乎!春风大雅,尘世小酌,吾独爱风雅颂是也!


                                                      
戊戌年三月十一日 潇湘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偌非 | 2018-4-26 21: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偌非 于 2018-4-26 22:37 编辑

以《谈谈对联的学习》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论文
              谈谈对联的学习
                   偌非
   说起对联,天下庙宇及景点常有,尤其大年三十家家都有。这也说明了对联的普遍性、民族性和艺术性。
   对联的普遍性,说明一个问题,上至庙堂下至茅庐无处不在。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也是这个意思,亦即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这缘于对联的简单文字以及简单文字中所包含的文雅意境。对联一般短小易懂但也有昆明湖的天下第一长联。简单的有二至七字,还有多个分句的,从内容、语言等往往一看就懂,被广大的老百姓喜闻乐见,最普遍的是春节贴对联,没有不贴的;开业剪彩、礼仪庆典、喜事丧亡等处处可见。对联有简单易懂的,也有语意深奥的。翻开古典明著,标题开头、章节总结和句中穿插无处不在;诗词学习、文人欢聚、信件往来等更是举不胜举;电影电视、山歌唱和、报刊文摘等也是层出不穷。只要有人类的活动,就有对联的存在。
  对联的民族性。对联是汉语所独有的,因汉字的特殊性和文学性,才产生了对联。对联要求六要素,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内容相关;自古以来,经过历代文人的继承发展,才有了今天的日臻完美。世界上的文字有好多种,外语不同于汉语,也就没有对联这一文化;当然随着汉文化的世界交流,在外华侨聚集的地方也有对联的影子。
   对联的艺术性。我们平常也见一些乡村俚语,貌似对联,但不是对联,充其量是顺口溜。对联是一门文学艺术,有着严格的格律,并非凑句凑韵。对联发展到清朝已成高峰,一些文学大家也分门别类做了规定,也可以说,古代的科考的对联才算是一种艺术。近代以来,新文化的兴起,白话文的普及,远离了古汉语文言文,平仄格律等不讲了,从小学到大学,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也就渐行渐远。令人欣慰的是,有一些国学大师,比如王力、欧阳中石等对汉文化的继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以新时代网络的发展,诗词联公益平台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中国大地,比如中华风雅颂诗词网校等,一大批志士仁人不计个人劳累和名利,日夜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切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联的艺术也随着发展壮大了。
   总之,对联的普遍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等,决定了江山代有才人出,领导着文雅学士继承学习对联这一文学艺术。当然作为一种艺术,对联的性质还有很多,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繁荣昌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东邪之女 | 2018-4-27 00: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对联的学习》
                     文/东邪之女

  对联,是用汉字书写,悬挂或张贴在壁间柱上的两条长幅;要求两两相对。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释义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又称楹联,起源于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的对联。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见《应用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 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为平,●为仄。"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如: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皆草木类;"已""然"皆虚字;"半""一"皆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休""不"皆虚字;"纵""相"皆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二是分咏格诗钟。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楹联强调内容相关,但又禁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
对联的特点,大致有: 一、上下两个长条幅,字数必须相等,合成一副联,称为上联、下联。至于各联本身的字数则没有一定之规,从一个汉字到几百个汉字都可以。这就是说,上下联至少得各有一个汉字,多了呢?毫无限制。当然,常用的对联,上下联一般各在四个汉字到二十几个汉字左右。这是从上下两联对文字的要求——字数无限制但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来看。 二、承上而言,对一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必须在上下联中把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只要能做到能做到这一点,字数多少就可随意了。拿中国汉民族文化创造的若干诗歌体裁,如律诗、绝句来和对联对比,这一点就会很明显地表露出来:律诗和绝句,各用八句或四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若是把它们中对仗的两句,特别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抽出来,把它们写成对联,有时候还勉强凑合,有时候就不行。因为它们不是为作对联准备的,不见得能表现出作者希望表现的一种完整的意思,原来的完整的意思是要靠整首诗来整体表现的表现的呀!例如,拿一首挽诗和一副挽联对比,挽诗中的两句对偶句就未必能单独构成一副挽联——当然,在某种情况下也许能行——这就是它们之间存在的需要细心体察的精微区别之处。这是从要表现的内容的角度来看。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唐宋君王非寡德,琼崖人士有奇缘每副对联都分上下联,每联为7个字,且断句也有规可循。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唐宋/君王/非/寡德”,“琼崖/人士/有/奇缘”。每副对联上联的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平声字。如 “海”为仄声字,“德”为仄声字;“江”为平声字,“缘”为平声字。因此,每副对联读起来都显的音调和谐,声律相对,平仄相调。两副对联相对的词语,不但位置相同,而且词性相对。第一联“生意兴隆”对“财源茂盛”,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通”对“达”动词对动词,“四海”对“三江”,数词对数词,地理名词对地理名词。第二联“唐宋君王”对“琼崖人士”,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非寡德”与“有奇缘”,其中“非”对“有”,动词对动词,“寡德”对“奇缘”,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由此可知,对联是要讲究对仗的。对仗是对联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对联的审美所在。对联除了“对”之外,还必须“联”。如果对联的上下联写的不是两个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应,贯通、呼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学生读出的这两副对联,不但内容相关,而且形式上也相互联系。“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此联是祝颂吉祥语,企盼来年生意顺利,财源滚滚,日进万金。上下联内容相互照应,相互强调。“唐宋君王非寡德,琼崖人士有奇缘”。此联意思是:这些气节学识都很高的人杰被流放到海南岛,并不是唐代和宋代的统治者缺少德行,而是海南岛的一种缘分,要不然我们怎么结交得了这样的大人物呢!同时,这两副对联读起来节奏感很强,停顿换气的地方也很明显。
   对联作为一种兼容民俗性、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独特文学艺术,在它萌芽、孕育和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民间养料和其他文学与艺术精华,在充实壮大自己的过程中又把它所吸收消化的精神与物质转化出来回报社会,对社会产生了不 容忽视的作用和深远影响,具体总结来看,有如下方对联作为一种兼容民俗性、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独特文学艺术,在它萌芽、孕育和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民间养料和其他文学与艺术精华,在充实壮大自己的过程中又把它所吸收消化的精神与物质转化出来回报社会,对社会产生了不 容忽视的作用和深远影响,具体总结来看,有如下方面: (1)、教育文化作用 (2)、社会交际作用 (3)、丰富和反映民俗,调节民众精神生活作用 (4)、宣传、斗争、广告的作用 (5)、充实对联,增加传统文化积累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皓轩@@ | 2018-4-28 21: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皓轩@@ 于 2018-4-28 21:57 编辑

                     A02皓轩《谈谈对联的学习》学联有感

       一个偶然机会让我有幸与对联结缘。现在跟大家汇报一下我的学联心得:
      一、对句——浅深流水弦中寄
      拿到一个句子后,首先要用心去领悟出句,分析出句的平仄、词性、结构、节奏点,还要细细品味出句的含义,透过字面看本质。这些都是很基础的东西,我就不细细表述了。一切准备就绪,就要着手对句了,如何对好流水对呢?我是从以下三个步骤入手,简称“对句三步曲”:
     (一)、抓住一个主语:
      许多有对联基础的同学,都爱走工对思路,往往初学流水对很难上手。我也不例外,但是接触多了我就发现:想要避免工对思路,最好的法宝就是——将一个主语进行到底。这话说起来容易,往往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因为有些主语是明的,好抓
      例句:
      夜深萤入幌,
      春暖鸟窥帘。
     [入幌]的是谁?是萤。「窥帘」的是谁?是鸟。「螢、鸟」是主语,是做这个动作的主角。鸟偷窥这个动作是种拟人的写作手法。

  例句:
  出句:一樽且对春风饮
  对句:满卷尽愁柳絮飞
  [饮」不是“春风”在饮,是“我”在饮,「饮」的主语是“隐藏着的我”。(我)一樽且对春风“饮”。对句的「飞」是柳絮在飞,不是“我”在飞。满卷尽愁(柳絮)“飞”。两者主语不同。失衡
     (二)、找准一个切入点:
      切入点可以有几个,我们只要选取其中的一个容易突破的,或者最有代表意义的地方来切入。
      例句:
      入夜东风闲种雨=
      回门紫燕正携春
      这副联的上下句就是以东风、紫燕都是春天的物象为关联的。

     例句:
     已倦门庭多俗客=
     且回故里种桃花
     这是态度、行为的互相关联方式,此种方式也可用于两种不同行为、不同态度的选择。

     (三)、确定一个流转角度:
       找准了切入点以后,就着手考虑流转的思路,通过对讲义的深入了解,让我不再拘泥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大胆发散思维,向不同方向流转。流转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流水对的八种关系来流转;也可以根据听觉、触觉、视觉、嗅觉等各种感官体验去流转;还可以根据动静、虚实、远近等不同的造景手法来流转……
       1、动与静的结合:
动静结合能让静止的图画变得灵动。动静结合的对句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2、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对联中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对句时如果上联描写的是一个面,下联可以用一个点来对。
       3、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确定流转的方向后,接下来要考虑造句、谋篇、立意、关联、结构、修辞等等,这就需要用合适的字,来表达合适的意,并且,把文字的张力发挥到极致。
       二、出句——远近青山画里看
       一个好的出句,就是一幅浑然天成的“写意画”。写意画用意第一,李白有诗:“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意境极妙,是一幅出色的写意画、一个成功的流水对。一个“引去”加上一个“衔来”,用意极其饱满,画面张力足。田园诗人王维因其诗、画俱佳,故后人称他的作品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同理,我们也可以做到联中有画,画中有联。
我深知,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很难,但是我喜欢这种有灵性的文字,因为喜欢,我也为之不断努力着。
       1、借字出句
借别人句子中的某一个特别有感觉的字眼,来做意象的洇散。别人在出句对句聊天中,总会有一个两个我特别有感觉的字出现,我要抓住那灵光一闪的感觉,迅速的组织符合我感觉的意来完成出句
  2、用别人的名字来稀释,借意出句
  比如,我现在看见天香,我会联想到国色,继而联想到牡丹了。
  3、我会用别人对的好的句子的尾字来做出句的联眼
  这类似于对联街龙,但是,比接龙更自由,不需要画地为牢的将别人对句的尾字一定要用在出句的首字,如果能用在首字,别人当然会感觉,同时,如果要这样严格要求自己,那么,在选择用字的时候,一定要选那些对的比较好的句子的尾字,这样,别人也会知道我的用心,会更认真的对句,希望能引起我的注意,或者肯定,这样利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4、借别人的句意,做延伸,拓展
  我们经常会在别人的出句对句中,会有自己的想法,有时候,这个想法,甚至是对别人对句瑕疵的一种遗憾,那么,我可以通过我的出句,来表达出我的遗憾,完美别人出句对句的不足,将缺憾补充成我的句意。
  5、联想
  以联及联,将联意,充分的联想,用我的句意,来丰满某个出句对句的画面,形成另外一景一意,别人对句为山,我组织意境为水,别人对句为情,我出句意境为景。
  总而言之,出句可借鉴的东西很多很多,可用的出句素材也很多很多,这只需要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诗意的心,就够了。

        三、成联——几多心事笔尖传
      有了出、对句的基础,我们开始学习写成联了。成联则是有着明确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指向。在能够充分表达主题的前提下,作者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完整的艺术创作。
成联一般包括:整合资料、基本立意、初步构架、细化构思,形成文字、精细打磨,精益求精等环节。我也只学了点皮毛,还不太会写。
       以上是我学习的粗浅感悟,能有今天的一点收获,要感谢的人很多。首先要感谢风雅颂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更多热爱对联的朋友受惠,感谢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无私奉献。感谢每一位同甘共苦的学友,认识你们真好!愿我们做永远的朋友,在学习意境联、流水对的道路上继续携手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允儿# | 2018-4-29 11: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允儿# 于 2018-4-29 11:20 编辑

                                                 允儿学联心得论文
                                                               文/B05允儿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误打误撞进了“风雅颂”,自此,踏上了这一条花香古道,领略了无边风景的学联之路。下面讲一讲我学联过程中的几点粗浅体会,请各位老师、同学指正。
       联程也是登山路,字句皆如漫野花                     
       联短小而严谨,平仄、词性、结构、关联,样样有要求。而这些光靠着老师讲一节课,背会了概念就想着领会、掌握,是完全不可能的,必须佐以大量的练习。我在入学以前基础很差,完全没接触过格律,初学习时急于求成,想着早点对句子,那么练习是掌握对联基础的唯一途径,而基础正是联苑小径中的卵石,是一丛丛细草,是花树长成前那一点一滴的付出。
       佳字多将书读阅,美联还待意裁缝
       学对联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规则,比如对联的六要素。然而并不是一幅六要素完全合规的对联就是一幅好对联。对联首先是一种文学作品,从中国古诗文中脱身而来,我觉得一幅好的对联最直接给人的应该是“美感”,除了满足平仄做到音律美,最重要的两点还要有意境美和意韵美。也就是老师经常讲“意象”和“诗家语”,联讲究含蓄,古人从不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把乡愁托付给床前的明月,把相思托付给秋风中的瘦黄花,把文人的傲骨托付给竹、梅,把旷达情怀托付给山野,这些意向承载了诗情,而它们本身所携带的诗家语气质也增强了联的格调美,蕴含了不尽的诗意。所以我在对句的时候尽量利用意向、尽量贴近“诗家语”虽然运用得还显生疏和生硬。
      所以在学联的过程中,除了要力求把一幅联写得工稳之外,更要在联的美感上下工夫,美感使联更丰润、更有张力也更直抵人心。
        磨梅一瓣香诗笔,煮雪三杯涤俗怀
       有一句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联,为我们心中的诗意打开了一扇门,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在被尘俗夹裹着向前的脚步中,得以稍微地停下来:在一天的喧嚣之后,于灯下细磨一瓣心香,在平淡的柴米油盐之中,似化外轻涤一襟俗尘。是的,联能够让我们静一静,静下来感受一下明月清风,花虫草树,让硬邦邦的节奏暂时舒缓,让略有些麻木的心灵从繁杂中暂时解脱,让我们重视自己内心的点滴感悟,敏锐而柔软。
      虽然仍处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里,却陡然让人心清气爽,似呼吸到了山野的气息,而心灵,也跟着自由起来。联,不只是一种文体,它是我们向着诗和远方开的一扇窗,它离我们的生活很近,离我们的心灵很近。
      感谢风雅颂,感谢在这里遇到的每一位老师、同学,感谢那些夜半灯下的讲解和悉心指导,使我得以初窥联苑门径,得以不断学习、进步的机会,并得以与联、与诗意生活相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博乐斋翁 | 2018-4-29 16: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对联的学习
   文 / 博乐斋翁
通过一年的学习,知道了对联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的文学遗产,是一种凝缩了的艺术。它的独特之处是与我国特有的文字形式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它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让人在品味的过程中,体会到对联文辞的精炼和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深邃 。
同时它与古诗又有密切联系,如今太平盛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水平的高涨,相信对联这种文化娱乐形式,会越来越使更多人喜欢。
我从学习中掌握了对联的许多知识,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爱好,真是受益匪浅!
现选择点滴叙述如下:
一、知道了写作对联要做到: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古人把上、去、入三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阴平、阳平)相对。上举杭州西湖岳坟联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节奏相合。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如杭州西湖岳坟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字一顿、二字一顿、三字一顿,节奏完全吻合。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往细里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量词要对量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五.最好不要重复出句的字眼。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二、还要注意掌握对联的九忌,即: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
学习中更要做到多读、多练。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必须多朗读,培养语感,同时学习古人对联的行文规则,更好更快的去理解和融汇贯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今后应不离不弃地发奋学习与继续写作,多向老师同学求教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能力,充实自我。为将我国文化的精髓——对联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文化学习相融合,使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更进一步而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月满西楼 | 2018-4-29 21: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博乐斋翁你好,看了你的论文,我也学到了很多对联的知识。你的论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段落之间做到了过渡照应。是一篇很好的论文。考虑得分96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月满西楼 | 2018-4-29 21: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允儿你好,你的论文以优美的语言从诗的角度叙写了学联的心得体会。段落层次分明,立意深刻。考虑得分95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59

主题

137

回帖

178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81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