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知青的故事之(12) 那个年头的糗事 作者霍华民

[复制链接]
查看877 | 回复2 | 2017-10-13 16: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个年头的糗事

――知青的故事之十二



   ■霍华民


在“上山下乡”的知青世界里,“东北虎”(即东北的知青),都特厉害(意为能打仗敢打仗)。这,大概是公认的。知青们爱干仗,这许是年轻人争强好胜的禀性、天性。

    那年冬天,我们在拉沟排“险石”。用安全带系着悬吊在峭壁上,把不稳固的“险石”撬下来。要不然,将来铁路通车后要出危险的。

    就在我系着安全带,撬石头的时候。突然有人喊我,并示意我往山下看。这一看,不得了:在冻得和镜面一样的额木尔的河道上,有两股人群正在混战。不好,我们的人和“蜇头”(我们当时戏称浙江的知青,也许当时想南方的海鲜多)打起来啦!赶紧放长安全绳,下山助阵。当我们下去的时候,对方已经撤走了。据说,打坏了“蜇头”好几个,我们的四班长也受了伤。有人说,刚才打仗时我们的人要是都在这儿就好了;还有人说,“蜇头”打仗心挺齐,女的都敢上!

    当天晚上,从十多公里外的阿木尔赶来了好多南方知青。也许,他们全连队都来了。白天,他们吃亏了。显然,他们是来报仇雪恨的。他们集聚在我们帐篷营房外边的公路上,大概准备要伺机进攻。连队的领导(是部队现役的排长),深怕出现什么不测,马上命令排长(在部队的班长)回他们自己连队取来一些枪支和弹药。

    天渐渐地黑下来了。

    结集在公路上的南方知青仍没有走的意思。连部召开班长以上人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为了连队人员的安全,当晚禁止人员外出。同时挑选了几位班长值班。我有幸被挑选上,当即发了一支半自动冲锋枪,还给了一个装满3O发子弹的弹夹。这回是真枪实弹,当时我觉得挺好玩。据军人介绍:只要勾住枪机,就地转一圈,这30发子弹就会全打光。

     连队的发电机开始发电了,帐篷里的灯都亮了。于是,一切都进入了临战状态。

    排长告诉我:如果在吹过熄灯号以后,他们要是敢往营房里冲,你就开枪!

    不知是咋地,我一拿起枪顿觉增加了三个胆。我守在两栋帐篷间的过道里,特意把枪栓拉得“哗啦”山响,这是向他们示威,也是我自找乐子。

    九时一到,临近部队的熄灯号响了;接着,我们的就寝哨声也响了。这时,我们站岗的都进入了一级战斗准备。此时,聚拢在大道上的南方知青是害怕了?还是没办法?看那样子,反正是不太情愿地撤退走了。当晚,或明天早会不会卷土重来?谁也不知道。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疲惫地站了一宿岗,没放着一枪。当时,还觉得挺遗憾。真是冒傻气!其实,都是知青哥们,谁打着谁也不是好玩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十多年过去了。迄今,陌生人邂逅如果一说是知青,无论天南海北的知青们都有久违的亲切感。

是啊,一个人绝不是一个人,他是有着一个时代的基因特征。由于文化和文明的程度,在一个个体的身上凝聚着历史的信息,也自然或多或少沉淀着野蛮和愚昧。最近,我读到《性命箴言录》上的绪言中说: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是一部宇宙与生命科学的探求史;或者说,人类的文明史是一部战胜生命中痛苦的抗争史;或者说,人类的文明史是一部寻求绝对自由、终极关怀的奋斗史。于是,我想:不论是对与错,不论是什么“史”,反正我们走过来的都是历史。

评价历史,是事后的事了,绝不应该仅仅是两个字:对错。因为这两个字,无法涵盖当时的大环境和大背景。当然,后人写历史,都很难客观和公平,这也是正常的。但是,我是努力想写出真实的历史来。可以说,我写这惨淡经营的小稿,也难免有不合适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白乌鸦实名认证 | 2017-10-29 17: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霍华民 | 2017-10-29 21: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白乌鸦 发表于 2017-10-29 17:12
这不是一般的文字,我已读过多遍,还是热血沸腾!

也许,只有那个年月才能发生这类事。但是,青年人的激情,尽管有时是偏激的,但是也挺可爱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0

主题

83

回帖

12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32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