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评论] 郭文忠:我读莫言 | 作家写作家   

[复制链接]
查看1051 | 回复2 | 2017-6-13 11: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郭文忠:我读莫言 | 作家写作家










郭文忠,高密人,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三届毕业,发表中篇小说《红色秋季》等多部,短篇小说有《马牙湾之潮》《母亲出海》等多篇,现居京城。


编者注:这是作者于1993年撰写的一篇关于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文章。原文标题是《外国人眼里的莫言》,发表在《山东青年》杂志1994年第1期上。文章是作者通过与莫言面对面交流,表达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和认识,对于了解二十年前莫言的文学创作状态和现实生活,对于研究莫言创作历程和一路走来直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许有一定参考价值。当然,文章从来都是仁者见仁的事情,各有所获便好。

1、莫言,一个故乡惦念的远行人
许久没见到莫言了。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有关莫言的报道少了些,尤其是有关文学创作的内容不多,更多的是莫言参加了某些艺术活动之类的信息。

莫言在干什么呢?

中秋节的前一天下午,我意外地遇到了莫言。是在北京去高密的火车上的卧铺车厢里,那天他去打开水,我也去打开水,于是就遇到了一起。

“大哥你在这儿呀,我找了你半年!”我吃惊地问道。

莫言倒是没有吃惊,说:“是吗?”

我们坐了下来。他说近来多在外地跑,这不,刚从成都回来,就又着急回高密过中秋节。于是,在火车上我们约好,过了节回北京再聚。因为,山东的父老乡亲们惦念着他,想知道他的行踪。

节后的一天晚上,天正下着秋雨,小雨把京城淋得醉意朦胧。我去了莫言的居室。那天晚上,他正在家修水管,看样子修的不理想,一脸的无奈。

2、莫言,一个世界级作家
要谈莫言的行踪,大概的情况是:躲起来写作,去南京西安等地参加书展和签名,回家乡高密小住等等,如此而已。

他说:我只是一个赶路的人,大概踪迹相同心情各异罢了,没什么可追的。

于是,就谈起了他的作品在国外。我浏览了一下他的书柜,难见有他的个人著作摆在上面。我问原由,他说书柜里的书都是我想要读的书,自己的不放在上面。我请他把外译本拿出来看看。于是,他搬来一个橙子,爬到高高的书柜上面,很费劲地搬出一大摞。

就这些了?我问。

还有一些吧!他平静地说。

我说别搬了,反正我也看不懂。我想很多人也看不懂。因为译本太多,多个语种,谁会精通那么多外语呢。我问他有多少译本,他说谁知道呢,可能有六十多本吧。

那么,莫言的作品在国外是个什么情形呢?

之一:凶残的典雅。美国著名中国文学教授葛浩文(英文名Howard Goldblate)作为莫言成名作《红高粱》的译者,当他第一次读到这部小说时,着实十分为难。他出道二十年,译的多为小说,不可为经验不丰富。但是,当他面对这部小说时,他仍被小说的“想象之奇特、风格之诡异、文字之澎湃”所震惊。尽管他与莫言素不相识,也许只知道莫言是一位三十多岁的青年军官,但他对于作品,却不得不交口称赞:莫言作品中的那些“土匪种”的角色和入了神话构架的高密东北乡从此上了世界文学的版图。

美国人终会感激这位葛先生的,没有他,美国人不会在第一时间读到莫言如此神奇作品的,也不会在极短的时间里,以英文精品形式流行于美国大众之中。美国人从此认识了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并且会以他们善于一惊一乍的方式纷纷扬扬著文推荐和品味。

----M·Thomasinge教授用的标题是:史诗般的小说,一流的中国作家。他还写到:“莫言是世界级的作家,可能是老舍、鲁迅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但这二位前辈的文学才华却不如莫言。”

美国人许习惯于狂热,但是,美国式狂热总该有其自己的道理吧。

之二:鲜花或毒草,纯是人的主观作为。小说《红高粱》发表于1986年,轰动于同年。小说把莫言瞬间推上了文坛顶峰。这一点,莫言似乎并未觉得惊讶。原因在于,在此之前,他已有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和《民间音乐》置于文坛且让同行们注目。再之,当时莫言已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近两年了,毕业在即,就心里承受能力而言,已不再是初入文坛那般脆弱。他已有了新的冲锋的设想,当他向大家献出这部作品时,已显得得心应手,而非盲目,这是涉足文坛的人所缺少的和罕见的。

当小说改编成电影并获得国际大奖时,他也同作品一起进入热闹与喧哗的名利场。于是,对于莫言及他的作品的评论犹如雪花般铺天盖地而来。毁誉参半,是《红高粱》与生俱来的特征。鲜花与毒草,一时没有了界限。如果按照西方人近年来的看法,小说《红高粱》的出现,严重地破坏了或是打破了中国人长期以来恪守的固有模式----笔墨之中鲜见“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痕迹。这,已足够离经判道的了。如果中国读者为此排斥莫言小说的话,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鲜花与毒草的区别,本是相当主观的事,不应该再弄出个价值来作法官。因为,有的时候,毒草也会成为灵药,也有起死回生之功。这当然不是我的发现,而是美国教授威斯康辛的说法。

3、莫言,一个走向世界文坛的智者。
莫言的作品走向世界,是在国门洞开之后,是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正努力寻觅神秘东方乐土之时。因为有很多年了,中国没有再来一个马克·波罗,他们几乎要忘了这块神秘的土地。当莫言的《红高粱》以世界认同的手笔,经葛浩文先生译出后,已经有些淡忘了中国文学的世界,开始在小说里寻找着东方的故事。至少,他们从小说中隐约品味出一位年纪不大的中国作家,或,一位东方充满着幽默的智者。

我问过莫言,由于是军人身份的缘故,他去过的国家并不多,但还是出去过,如马克思的故乡,还有东亚和东南亚等等,多是以作家代表团的名义。据说,国外一些知名学府也想让他们的弟子一睹这位中国文坛智者的风采,仅在1993年就收到了六个邀请,但,他的足迹还是在中国。莫言说,作品已经在人家手里了,人不去又有何妨呢!

作为莫言的同乡和军艺文学系的师兄,作为受山东乡亲们嘱托的我,有心要再介绍几句莫言最近的情况:1993年他出了两部书,分别是《怀抱鲜花的女人》和《白棉花》。他目前是国家一级创作员,副师级待遇。

                           本文原刊《山东青年》杂志                                                     1994年第1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冯兴龙实名认证 | 2017-6-13 15: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莫言,希望有更多的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冯兴龙实名认证 | 2017-6-13 15: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