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萝眠琴 发表于 2016-8-23 15:03:17

格律诗解写作与欣赏

一、诗的本质
一)本质与定义描述
活着的心情,不计较音乐的描述。
1、心灵诉说与表达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文学体裁。就其本质,与散文、记叙文、现代诗歌等一样,但有其独特性,所以存在下来。好比超短裙和牛仔裤,表现的都是思想中、生活中那修长的大腿,直白与含蓄的区别,但是它有其独特性,不同的心境、思想状况有其最适合的表达方式,就是体裁。如零下10度你穿超短裙在大街上走动,你就用错了体裁,别人也无法能真实地得出你的想法,最后一个结论,神经有点问题,不正常的也就不是诗了。
2、不计较音乐是专指这种体裁的侧重,可以忽略掉或者不依附音乐来渲染和表达,下面会对比地讲到。

烟萝眠琴 发表于 2016-8-23 15:04:05

二)格律诗的定义和认同
1、定义:时代上指广泛兴盛于隋末—唐代的地位很高的正规文学体裁;本质是具有格律特征的诗体,而不是在格律束缚下的文体,格,规矩、框架,律,约束、规律,这里指字的声律以及文体格式,可以认为文律,而不指音律。
2、插说律的基本范畴
1)律的广义内容:自上古五帝时期,直臣 分执衡、权、矩、绳、法而共营天下,规律由此而专攻,天下大和。仓撷造字、黄帝制琴而调音,至乐府囊之,科举盈之,于今索骥,乃律之由来。万物运动有规律,侧重于文字表达方面的称为“文律”,着重于声乐表达方面的称为“音律”,文由字而成声,二者可相互补充,但侧重点不同,内容也不同。
2)声律:字的发声与规律,每个字都有它的声,声下未必有字,如:PIA。可见文字有限,意境无穷,字是声与物体的结合品,当文字没出现之前交流和表达就是声,说CHIFAN(吃饭)你就动筷子张嘴,当文字出现之后,对着吃饭的口型和形态先会意地造这个“吃”,我们可以去查甲骨文字典,说NIU(牛),看着牛的形状造出了牛,茶杯掉地上发出PIA的声音,没造成功,今天我们就用接近的PA(啪)来代替它。
声音在文字之前已经分了,我想就是四声,或许还多一点,文字出现在书面上的时候,由于文字的表达功能限制,如阅读理解等,逐渐归类,各种方式的运用形成具有各自特征的声音规范模式,赋肯定是四声的,较早的古体诗歌也一样,到了格律诗,由于规矩的出现而产生了简单的划分归类。规矩的特征是共体与包含,如万物都是生活,规矩是规律总结和片面固定,是为了简化事物,不是增加枝节的,格律诗没有格律该有多么复杂,试想按四声来弄几个定式可能吗?于是我们便以平仄来规范四声,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简化安排与组合,这是个大化小的功劳,我们提起规矩是多么复杂,就不该存在,那还有格律诗吗?今天讲课无任何可能。
格律是简单的,但也注定了严格,否则就不可能简单,让你坐着别动你就如钟,不严格就有部分人趴下或者歪斜。格律诗达到了声律最严格的阶段,随着体裁的变化与认识的进步,字声表达的规矩逐渐宽松,但是变化也复杂,如词换韵,北曲将平声分成了阴阳,到了今天更复杂了,古人多四声为本,今天最少五声,多轻声,古人一样归为仄。

烟萝眠琴 发表于 2016-8-23 15:05:04

3)声律、文字以及音乐之间的关系:文字与音乐是字声的两个表示方法,字描述的就是声的轮廓或印象,字都有声,字也离不开声,本质上字就是声。比如描述大口喝酒的神态,不就是从侧面体现出当时声音传达出的酣畅淋漓吗?没有了声音,就不会认识出事物,就没有文字相应地出来。
音乐不同,它是事物(声或文字)另一种对等的表现手段,我们可以不要文字演奏音乐,也可以在音乐中感受声音或事物的状态,比如哭泣、惆怅、伤感,比如交响乐,古曲《霓裳》舞序等,好的音乐无须歌词,听者自明。不要音乐我们也可以表达,写文章、诗歌等。为什么要放在一起,为了观众弄明白,互相解释,强化渲染的功能。说白了,文字描述、音乐等都是表达思想的方式和手段,同样也有各自的适应范畴,也就是不同方式的特征与规律,和不同文体一样。比如歌词、配乐、舞蹈,有唱的,有演奏音乐的,有比画的,有摄影的衬托。
用那种恰当的手段,那种是主导,同样适合于对不同文学体裁。音乐演唱,字声要满足音律,很多字声都变化了,不仅仅是平的成了仄。朗诵,音乐满足文字声音的气氛,平和的语气和心情你不能用黄河大合唱来配,舞蹈做了个孔雀开屏的手势,那已不是手,是孔雀。
实际上万物有声,狭义忽略地认为也有字,那一定也有音,更有舞动的形态,不动也是动。对比格律三大体裁,我们默默地欣赏诗作品时,此时的音律是基本恒定地运动,就象溪流一样在花下流淌,我们感觉到她的存在而不在意,着重于对文字的欣赏和评论,也就是不计较音乐;词曲不同,依声而填,这里的声是音乐,将音乐的调子定下来,根据音律的节奏来演示,文字是另一种描述,先声后文。我们都喜欢词,但有些时候就没考虑词牌的音乐规范,比着成品描述,一般是能达到意境一致,很多词牌由于音乐限制比较模糊或者窄,就错了,文字再好也错了牌式。比如大小石调不分,中吕南吕不分、越调商调不分,冷静的意境描述成悲痛和哀思,哀艳缠绵弄成了风流蕴藉。词牌还好,宫调交织模糊,变体多,曲牌尤其是北曲,在做套曲的时候是很严格的,以后有机会一样可以讲。

烟萝眠琴 发表于 2016-8-23 15:05:38

4)格律诗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总结,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发现,早就发现了。主要是律诗雏形“永明体”中的“四声八病”的要求。古汉语的四声指平上去入,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后来平声分阴平阳平,但对格律诗无影响,今天是五声或主四声,阴平、阳平、上、去、轻声。
入声:最罗嗦的问题,是因为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形成的一种声音,主要是南方话、方言的繁琐与洛阳标准口音不同造成的,推崇古声来作格律诗只有记。
入声字规则:
▲1、凡b、d、g、j、zh、z六母的第二声字,都是古入声字。例如:b:拔跋白帛薄荸别蹩脖舶伯百勃渤博驳/d:答达得德笛敌嫡觌翟跌迭叠碟牒独读牍渎毒夺铎掇/g:格阁蛤胳革隔葛国虢/j:及级极吉急击棘即脊疾集籍夹夹嚼洁结劫杰杰竭截局菊掬橘决诀掘角厥橛脚镢觉爵绝/zh:札扎扎铡宅择翟着折折蜇轴竹妯竺烛筑逐浊镯琢濯啄拙直值殖质执侄职/z:杂凿则择责贼足卒族昨
▲2、凡d、t、L、z、c、s等六母跟韵母e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de:得德/te:特忒慝螣/Le:勒肋泐乐埒垃/ze:则择泽责啧赜笮迮窄舴贼仄昃/ce:侧测厕策筴册/se:瑟色塞啬穑濇涩圾
▲3、凡k、zh、ch、sh、R五母与韵母uo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kuo:阔括廓鞹扩/zhuo:桌捉涿着酌浊镯琢啄濯擢卓焯倬踔拙斲斫斮鷟浞梲/chuo:戳绰歠啜辍醊惙龊婼/shuo:说勺芍妁朔搠槊箾铄硕率蟀/ ruo:若鄀箬爇蒻
▲4、凡b、p、m、d、t、n、L七母跟韵母ie拼时,无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字例外。例如:bie:鳖憋别蹩瘪别/pie:撇瞥/mie:灭蔑篾蔑蠛/ die:碟牒喋堞蹀谍鲽跌迭瓞昳垤耋绖咥叠/tie:帖贴怗铁餮/nie:捏陧聂镊臬闑镍涅蘗孽啮囓/Lie:列冽烈裂洌猎躐捩劣
▲ 5、凡d、g、h、z、s五母与韵母ei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dei:得/gei:给/hei:黑嘿/zei:贼/sei:塞
▲6、凡声母f,跟韵母a、o拼合时,都是古入声字。例如:fa:法发伐砝乏伐阀罚发/fo:佛缚
▲7、凡读ue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嗟」jue/「瘸」que/「靴」xue三字除外。例如:ue:曰约哕月刖玥悦阅钺乐药耀曜跃龠钥钥瀹爚禴礿粤岳岳鸑軏/ nue:虐疟谑/ Lue:略掠/ jue:噘撅决抉鴃诀玦掘桷崛角劂蕨厥橛蹶獗噱臄谲鐍珏孓脚觉爵嚼爝绝蕝矍攫躩屩/que:缺阙却怯确榷壳悫埆确阙鹊雀碏/ xue:薛穴学雪血削
▲8、一字有两读,读音为ai尾韵,语音读i或u韵尾的,也是古入声字。例如:读音为e,语音为ai的:色册摘宅翟窄择塞/读音为o,语音为ai的:白柏伯麦陌脉/读音为o,语音为ao的:薄剥摸/读音为uo,语音为ou:肉粥轴舳妯熟/读音为u,语音为iu:六陆衄/读音为ue,语音为ao:药疟钥嚼脚角削学
特殊平仄古今不同的:和入声无关系。
古代的平声字,现在读成了仄声字:看忘筒纵撞治(动词)誉(动词)竣闽纫奔蕴漫翰叹患跳泡教(使)望醒胜(承受)售叟任(承担)妊。
现在是平声古代是仄声:思、骑作名词时都读成去声。

烟萝眠琴 发表于 2016-8-23 15:06:19

二、格律诗的发展
诗歌的分离与古近体的承接。
1、诗歌的分离:
我们常说诗歌,那其本原因又是什么呢?古诗在先秦以前和民歌没有多少区别,都是不限字数,句数,韵等规范的,也可以成唱,歌也是如此,但仔细研究后有区别的。比如用韵,诗比民歌更富于变化,平仄通或者换韵,大体和声就可以,也可以叶入,无非是改变音乐的节奏,歌要精练一些,变化小,更满足唱的要求;再如来源,诗是先文字记录后唱或诵,后来失去唱的功能,歌是口头遗传,更突出发展了唱的功能,后来到乐府里收藏在一起,逐渐分化,最终形成独立形态;诗经和离骚本无多大区别,但发展到后来自然就不同了。区别很多,诗流行于书面,歌在民间,位置不尽相同等等。
以《诗经》、《离骚》作为诗的具明显特征的起点,将这个过程简单归纳一下:
时代             形式         特色             分离               结果
先秦—后汉中   诗歌一体       唱大于文字       初步分离          古诗+歌
乐府      整理诗歌分散文唱基本均衡进行了组合后   诗、歌               到集中归类                        的再次细分
魏晋自由       诗的快速成长    文大于唱       形成了音与文字          诗
南北         民歌的地方化    齐梁体         的明显分离            民歌
隋—初唐      格律带动近体风格    格律化       分离明显,民歌   诗上正统
古体诗更复杂混乱               演变为词曲原型
唐            格律五七及排律   诗由格律而盛    正统与民间的      诗固化
复而衰落于民间   分离             歌向词
宋—清      格律依然鲜活   上层文人所惯    互相借鉴         词曲格律
今天          格律渐远         爱好者所      界限模糊         诗歌游离

烟萝眠琴 发表于 2016-8-23 15:06:52

2、古近体的演变与融合:
1)概括:古体与近体不是一对一的传接关系,不要受到了时间先后的左右,格律诗是由古体演变下来的,并独立规范于古体之外。古体应该包含两层意思,时间出现早,演变时间长,变化复杂;还有缺少格律的明显特征。古体诗该是一种自由的文学体裁,等同于现代诗,就是运用文言表达,形式简单但内容复杂。
二者的关系就好比汉朝大将与唐朝将军一样,前者影响了后者的形式与发展,但无决定性。不同的时期诗有不同的状态,这需要社会环境的限制,建安风骨、正始感伤、东晋田园,南朝宫体。这些决定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存在形式,格律诗并非最伟大和神圣,只不过是唐朝广泛使用和兴起的一种规范性的诗歌形式,也是诗发展的一个部分,并不是只有格律才叫诗歌。但是不能否定的是,由于格律是封建社会约束的一种工具,所以格律诗波及的范围和广度是比较大,唐及其以后封建社会结束前一直被认为是正统文学,也是最容易被采纳的文体,直到今天我们还喜欢它,有很多人否定他过时了,这也是错误的,或许是这些人不擅长古典文学也害怕规矩束缚吧。
总结如下:
▲1、综观诗歌发展史,不同时期的发展特色不过是一个点或段,如诗经阶段、齐梁特色、格律诗、现代诗歌等。
▲2、古体诗贯穿于整个发展段,不是说格律诗出现它便结束了,它也同样受到了格律的影响而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而形成了新的分支和变体,原有的基本特色作为其他分支也在继续发展。现在古体诗的称呼主要是宏观概念,应该定义为:不具备或完全具备格律诗明显要求或特征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但文字为文言表达,不是现代白话文。
▲3、古诗和现代诗的区分主要是文字表达方面,运用文言文称古诗,包括古、近体,用现代文的为现代诗,当然也是时间段的划分,这个时间段是古文和白话文的时间划分。
▲4、辨证地看,格律诗也是一种古体诗,这要求我们运用格律但忽视它的存在,把握的是诗文体的本质,高度概括与充分延展,以及精巧的结构与篇幅。
▲5、格律诗是一种大变革,是成功的变革,我们遵从但不要盲从,无论如何它不过是诗,擅长散文描述和擅长它描述的一样令人欣赏,擅长用四言古诗的和擅长五言格律的也一样如此,没有什么高低,重要的是表达的好。
▲6、文学是为表明感情的,诗歌,尤其是格律诗强化明理和抒情以及有效结合的功能,换句话说,理不就是情吗?是总结为规律的感情或固定成形的感情。诗作为文体,有其适应性,我们不要因为喜欢格律诗就想把万般世界都借助它进行描述,那我们是在盲目和固执,比如言大悲的感情诗自然不如词曲运用得得心应手,因为音乐的功能正好适应这个。格律诗是有强烈的表现力,自然存在不足,否则就不会衰落。

烟萝眠琴 发表于 2016-8-23 15:07:11

2)演变与融合
古体诗歌怎么产生的?怕是个争议,我认为是正常语言交流外的特殊活动,比如祭祀、祈祷、应酬等等。在其发展过程中,横纵向、空间时间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阶段速度也不均衡,表现为:
▲1、选材方面更宽阔,从祭祀诗歌、唱和应酬、歌颂明主到表现自然美的田园诗、山水诗;表现女性人物美的“宫体诗”、艳体诗;描述战争状态的边塞诗,以及宗教与思维色彩浓厚的玄言体等,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强烈的抒情性,以及扩充诗的容量与广度。
▲2、在追求结构与构造的变化上也不断革新,古体诗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等同于长短句)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排律多于八句。
▲3、数量和质量上变化,创造者不断增加,同一主题的数量与质量增大,出现了更多的精品,包括技巧、感情表达以及文字创新与更新,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述内容也不断扩展,涉及到更多以前未提及、不敢涉足的领域或话题,不同时期在不同的内容上得到了强化,包括科举制度和宗教影响,关键人物的喜好等。
▲4、研究与主导者的推动,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与规范格式。建安七子,北地三才,西江派,大局上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乐府诗歌等等;规范上不满足杂言诗、齐字七言诗,发展五言短章与绝句,由律诗雏形“永明体”逐渐发展为格律近体。
▲5、字声表现上也是如此,古体每首可用一个、个或两个以上的韵进行换韵;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可用平声韵、仄声韵;近体每首只能只在偶数句押一个平声韵(第一句例外)。比如孤的逐步规范和宽松等等。

烟萝眠琴 发表于 2016-8-23 15:07:28

3)常见的特殊格式:
古风“拍梁体”:一韵到底。实际上韵并不象排律那么规范,有很大和辙的迹象。作为一种变化和技巧,“拍梁体”受到的限制很多,最明显的就是句子数量,等同于“篇幅”大小,为描述一个事物,所用到的比较恰当的文字能选多少,因为没有那么多的字可韵,毕竟文笔有限而意境无穷。
格律 “轱辘体”:
双出双入型:首句不韵,24用一韵,68用邻韵。以格律严格论(平水),韵都换了不是格律诗,自然无体;今天看来韵及邻韵本就一样。
正格:共5首,取第1首第1韵句,作为第2~5首的第2468韵句,形象如同推车轮。有点类似诗钟的几唱。

烟萝眠琴 发表于 2016-8-23 15:07:50

3、格律诗的衰落及其原因:
由于格律的要求,诗整体上呈现出沉闷的特征,其述理怀志的宗旨也加重了它的沉重,它为何如此这般呢?
诗的繁盛不仅是格律滋润下的蓬生,和唐的发展有最根本的关联,诗的发展过程也反映出时代的发展状况。以道教为主的初唐经过了贞观、永徽、开元三个盛世,达到了发展的颠峰,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理学和儒教占据了和平时代发展的主流,严谨和理性要求,加上科举的推行为诗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物质基础。文人胸怀大志,慷慨激昂的读书治国的宏伟志向需要通过诗反映出来,浪漫主义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安史之乱后,随着国力的下降,社会的动荡给了读书人更为清醒的认识。现实主义,体现出当时社会的诗风,代替浪漫主义而得到了快速发展。到了唐朝后期,诗这个明理的文学体裁已经不太适应社会的形势,朝不保夕的生活给了喋喋不休的理学一个沉重的打击,强烈的对比使文人们不在有那些遥远的志愿,转而更为关注社会,个人感情的层面,那么清新和更贴近当时生活的词便代替了陈腐、虚无的诗而兴盛起来。

烟萝眠琴 发表于 2016-8-23 15:09:09

三、格律诗要素
文学表达要求不外乎三要素:精气神,即结构与构造、语言文字、和思想精神。针对格律诗的特点,我们重点分几个元素来表达,最后关联。
一)、律句
1、定义:在归类四声为平仄两种声调的基础上,以2-3个汉字(音节)为单位进行平仄排列与组合的句子。格律诗律句特点是奇数5-7言,声调上读来抑扬顿挫,通畅舒展,容易上口的精练句子。
2、基本要求:平仄不连续过四,结尾不三平、三仄,逢双平仄相对,律诗中间4句严格对仗,不通、换韵,不孤、不断、不粘,246绝对分明,不失对、粘及替换。
仔细看来,着重的都是字、字声,字的平仄要求,有单句要求,如平仄不连续过四,结尾不三平、三仄等;两个对句的要求,如逢双平仄相对,律诗中间4句严格对仗等;以及全篇句子的组合要求,如不通、换韵,也是单句的要求,因为整体与个体肯定是关联的。
3、产生的原因:就是135为何可以不论的原因和需求。
当我们在阅读带韵的文学体裁时,比如诗词曲及对联(特例)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就会形成一种韵律的顿挫观念,这个观念来自于前人的习惯做法,这样我们的阅读就在这个观念的驱使下进行。
我们是成组阅读。通俗地说就是将整个一句话分成几组然后贯穿,当然不是说阅读前先要分组,但就是按这个思路从前向后滑,所以有些时候就卡住,因为分组不合理或者句子出现了变化,那我们就会修正一下,然后再继续。而我们填字也是这个思路,所以文学体裁制式下的文基本都相近,因为大家的尺子基本是一致的,所谓高手就是偶尔会打破这种常规,创作出一些合理的变化,那么我们去阅读时就感觉到新鲜有动感。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格律诗解写作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