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义 发表于 2016-7-5 10:15:24

生活阅历、创作实践、艺术技巧仍是作品水平的可靠保证-石英

生活阅历、创作实践、艺术技巧仍是作品水平的可靠保证-石英2015-07-02 | 来源:中华散文网 | 作者:石英
  此次邀请赛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在诗词尤其是散文的参赛作者中,全国和省级作协会员、省市签约作家以及资深作家、诗人比例较大;二是新诗、诗词、散文数量比较均衡,而新诗的比例较往常有所增加。但总的感觉是:散文和诗词部分较之新诗水平略胜一筹,但新诗有的篇章写得也很用心,且有些意象和诗句也可圈可点。  另外,从评稿中有一个突出的感觉:以前我总觉得较有名气的作家不见得与其作品都能名实相副;而一些新起的作者未必没有出色之作,甚至还可能有绝不逊于名家的作品出手。看了这次的邀请赛文稿之后,虽然对以上的见解并未完全推翻,却有了更加客观,也更较扎实的看法。我坦诚地承认,一些资深的作家和诗人(诗词家),由于有较多的创作实践,丰富的写作经验,所以无疑在艺术构思、技法运用、调词造句等方面显现出相当的优势。如旅加诗词家沈家庄在他的《八声甘州·金陵明故宫怀古》等篇章中有颇为不俗的表现。无论是意蕴厚度,语言表达还是对古体诗词这种传统形式的运用与把握上,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境界。再以散文为例,一篇看似题目一般的《过年》,体现出极为质朴而亲切的艺术风格,读来时时感到一种融融的温度,其中父子的对话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大,你歇歇吧,我来洗筷。”“算了吧,能伺侯上你,也是我的福份,你看你妈,她就走了,想侍侯你都伺侯不了。”我说:“我想我妈。”说着,就放声痛哭了。父亲说:“我晓得你想你妈,你的亲妈,你咋能不想。可哭鼻子能顶甚用呢?人死了,是哭不回来的。你就不要再哭了,人哭多了,会伤身子的。你妈就是哭多了,才走在了我前头。”这是一种不尚雕琢的提炼,一种看不出技巧的“大巧”,大朴而真巧也。读后我才看到作者介绍,是陕北榆林的一位中年作家,中国作协会员、省作协理事、签约作家,著有长、中、短篇小说多部(篇)。作者是很懂得怎样写的,怎样写才是会写,是经验与励炼的结果,而且摸索出自己的写作路数,实则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风格。  相对于新诗部分,如此成熟,如此老到的篇章还不算突出,但也不乏写得清秀而富有美感的诗作。例如杨小青的《刀与磨刀石》、《灯火·影子》,李萍的《远方的春天》、《一粒萤火虫遇到了一颗星星》等。但比较而言新诗部分还缺乏写作经验更加丰富,眼界更加开阔的大境界的真正(不是徒具虚名)名家之作。另外,与当前新诗的生态环境,发展中的局限性有关,脱离了这一点孤立地去要求作者本人也是不现实的,但有的人将这种突破寄托于猎奇、怪异,在冷癖中去寻找“天才”,绝非康庄大道,总能获得一时的热闹效果而己,甚至还会引发人们误入死胡同的副作用。  综上所述,深切体察此次邀请赛的作品和作者的情况,又一次说明:思想境界、生活阅历、创作实践和艺术表现这些因素,虽是我们说了千遍万遍的老道理,但仍是作品水平高下的决定性因素。  从征文参赛作品中还可看出以下的几种现象。①关于赋。近年来,“赋”的写作相当盛行,由于城与地的品牌效应所致,“赋”成为一种既承古又启新的应用文体。应该说,它与散文、诗词与散文诗等都有一定的姻亲关系。偶而搞一点赋的写作,对于砺炼文字,浓缩文幅,深化意蕴等等都不无裨益。但不宜久做而有意无意地成为内在外在的定式。尤其不宜习惯以“四六句”作为通常的语言表现手段,那样反而成为一种束缚,而不是必要的舒放。总之,应扬其长而避其短。②这次参赛的散文部分中,写景者占据较大比例。我注意到,仅涉及到“荷塘”的即不止一篇,对于前人,包括前代文学大家的名作,受到启发或有类似观察感受,同题同义而作,亦未为不可,但同样不宜过于循履步踪,还是要独辟蹊径,开拓新境新意,为更有造就之文路。③关于散文的境界问题。常见一些读散文写作的文章,往往强调“以小见大”,这无疑是对的,但问题是能够真正达到“以小见大”并非那么容易,它需要多方面的必备要素,如果弄不好,则很容易“以小见小”,而文不逮意,纵有一点境界,也太小了。所以散文者无论是“以小”还是“以大”,最后还是要写出境界来为佳。此次终评的散文中,我发现了两篇是本地作家写本地的,用一句本是带负面意思的话正面用之,叫做“偏偏要吃窝边草”,而且吃出一些味道来,一篇是“瓜州”(甘肃敦煌)人写瓜州的瓜,从古代写到现代,将“瓜”写得很熟、很透,字里行间喷出香味来,这就是李旭东的《敦煌蜜瓜的微笑》。还有一篇也是就地挖井,挖得比较透,比较深,比较有新意,这就是汪清龙的《骊山的历史表情》(题目就不错)。他们共同的好处是:没有“熟视无睹”,没有“审美疲劳”,这无疑是一条好的路子。还有一篇姚东华的《沦江迷夜》,虽不是本地取材,却也写得很匀调,也牵涉到历史和民间传说,而且将材料和个人的感受,“搅拌”得比较到位,使人读起来不那么生涩(这一点是用材料最犯忌的),所以写他处之事也未必不能写好,关键是要善于“反客为主”。  每次征文,每届赛事,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成果,都会有一样的或不一样的东西。“一样”是一些基本的东西,必须遵循的;而“不一样”的是要发展,要创新,所谓发展、创新也就是使我们眼前一亮,令人喜悦,说起来有兴致,品起来有味道,这应是邀请赛举办方与参与者共同的努力目标吧。

独孤朽心 发表于 2016-7-21 18:32:48


谢谢分享!谢谢支持大家网!大家有您更精彩!

刘良义 发表于 2016-7-22 07:06:50

独孤朽心 发表于 2016-7-21 18:32
谢谢分享!谢谢支持大家网!大家有您更精彩!

感谢师长鼓励!大家共同努力。敬酒!

王文刚 发表于 2018-6-12 10:03:46

很有经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活阅历、创作实践、艺术技巧仍是作品水平的可靠保证-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