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苗苗 发表于 2018-3-20 14:01:29

47、“山西古迹风貌”征文 参赛作品







             “山西古迹风貌”征文
                        石苗苗
               故地重游识阳阿
      初识大阳是比较仓促的,因为生命还没有准备好与之相逢,只是懵懂的好奇心驱使其成行。
      大约是二十年前了吧!承蒙一位大阳籍好友真诚相约,到其家中做客,此友便带我到镇上的古塔一游。
当时的大阳,并未开发,只是一个民风淳朴的镇子。好友的家,与古塔仅一街之隔。我们走走停停来到塔下,只觉此塔建筑风格甚是宏伟,上上下下散发出古朴之气。当岁月的长河从塔前汩汩流过,便显得有点沧桑。塔顶杂草丛生,光秃秃的,周遭脏乱不堪;豆秸堆旁,几只芦花鸡悠闲自得踱着方步;一头黑驴栓在桩上,猛的扑棱下脑袋,扯着嗓门“嗯昂嗯昂”叫唤两声,逗得我俩忍俊不禁。
      好友介绍说:“这座古塔叫‘天柱塔’,修建与明(万历)年间,与车渠村的砚台阁、洗墨池相互辉映,后来就有‘天柱塔修笔尖沾墨’之说,它就像一支大笔,是镇上的官运财运的守护神。故而,仅明清两代,这里就有150人出仕为官。这些在朝为官的大阳人,刚正不阿,淡泊自如,一派廉洁儒雅之风。从此,阳阿便有了这样的民间谚语‘有官不到大阳夸’”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由于工作原因,匆匆一瞥就赶回市里,并未真正记住它,我们成为彼此一瞬间的过客。
      两年前,关于大阳古镇的种种旅游宣传铺天盖地而来,时时充斥着我的听觉视觉。于是,决定回去重访这位“老友”。
我们举家驾车一路西行,车窗外依然是冬季的萧瑟,光秃秃的枝桠,虬曲着擎向长空,大片的黄土裸露在外,被雨水冲刷的沟壑纵横。
      大约四五十分钟以后,我们的车子驶入古镇,街道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与一路上的萧条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
故地重游,再次站在天柱塔前,心中怀着一种虔诚,用柔软的缄默去体会它与自己的亲近。此塔经过修缮已焕然一新,放眼往上看去塔上琉璃砖雕,色泽鲜艳,在阳光的轻抚下熠熠生辉,每层檐角下的精美铜铃在风中摇曳出清脆悦耳之声,塔顶的顶帽已然修复如初。
      沿街边走边看,街道干净宽阔。一辆欧式风格的马车从眼前缓缓驶过,令人不禁一怔,仿佛置身童话王国,自己此时就是坐在车上美丽骄傲的公主。
         从刻有“古阳阿县”的南门城楼进入古镇,便是古朴幽邃的明清五里长街,两边均挂满写有“阳阿”二字的红灯笼。顿时心生满腹疑团,这是什么意思呢?看来,得回去做做功课了。
         后来,经过查阅资料,果然是有内涵,有底蕴的一个地方,不然,经历几千年大浪淘沙,还依然立于不衰之地:大阳,古称阳阿。秦朝时曾在此设县,汉武帝封卞欣与阳阿城置阳阿候国,西燕慕容永设此为郡,它先后为县、候国、郡的制所长达八百余年,隋朝因避讳改名大阳。
         更因阳阿公主为汉成帝培养了一个舞技超群,身轻如燕的赵飞燕而名声籍甚。这个皇帝宠爱的阳阿公主远嫁阳阿候国,是何等荣耀,那气派场面已无从考证,却留给后人无限遐想。
随人流由西向东漫步于青石板铺就的古街中,弯弯曲曲,两边各种商铺林立,与周边的民居、楼阁完美融合。
      那些在外经商或功成身退的阳阿游子们,为父母在桑梓不遗余力修建安身之所。大阳也呈现出了与其他地方不同的一番景象,官第、商宅、亦官亦商的宅院,星罗棋布,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令人惊奇。故而,这些在明清时期建造的宅院,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可谓壮观。这里的民居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建筑装饰十分考究,丰富的砖雕木雕石雕和铁器彩绘等建筑艺术形式达到装饰性效果与功能作用,其文化底蕴彰显出古风古韵。徜徉其中总会生有些许错觉,这里可曾是阳阿公主的府邸旧址?好似听到亘古流光中那些莺莺燕燕,婀娜多姿的舞姬踏着音律在鼓上轻盈起舞。
          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沉淀,使得大阳古镇的后人们拥有独一无二的瑰宝。古阳阿的汉子们用阳刚之气铸就的“阳阿古剑”为历来的帝王打下锦绣江山;古阳阿的女子用柔弱纤指捏着“大阳钢针”为皇宫嫔妃织就和平盛世;尝一碗“馔面”唇齿留香,叮咚流过的阳阿河水,见证着古镇的方兴未艾之势。
         不知不觉已是斜阳西下,眉月初上枝头,该是别离的时候了,心头涌起丝丝不舍。不禁想到一首唐诗“花前洒泪临寒食,醉里回头问夕阳。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真正的认识一个地方,刚读懂它的前世今生,乍相逢时太匆匆,而懂得之际,只剩别离。这种况味,年轻的时候是无法懂得的。人到中年才知道,如果没有一点惆怅和感伤,这种美就不够隽永绵长。


                                             雕梁画栋汤王廟
                                                    石苗苗
         那是2016年的春天,在一个百花烂漫,春雨相伴的早晨,有幸与几位网友到高平参加一个活动,并得以到大周村参观。大周村只所以出名,是因为村里有工程庞大、堪称“中国第一”的宋代地道;有修建于元代的“汤王廟”“资圣寺”等古建筑。
         这个村庄位于高平市西南,距马村镇区约五公里,南与大阳镇搭界,西邻沁水,交通便利。全程陪同我们的是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银白的头发,古铜色的皮肤,一双眼睛深邃有神,衣服干干净净的很利索,说话声音特别洪亮,离老远都听的很清楚。平日喜欢研究村里的历史,他为我们一一做了非常详细的讲解。
      老人第一个带我们去的是村中心规模宏伟的资圣寺,该寺位于大周村东大街路南,名资圣,以资感谢圣灵恩赐。其始建年代无考,但可从寺内元代石碑《资圣寺创兴田土记》知其历史源远流长。资圣寺主轴线上有两进院落,分别是毗卢殿和五佛殿,次轴线上还有多进小院落。院内有石碑两块,碑头佛像呈坐姿,面容丰腴,带着慈祥微笑。老人说这两块石碑均是北魏时期的,已经有专家考证过了,的确是北魏的风格。寺庙山门正对着观音阁,山门两边建有戏台,上覆以屋盖,山门左右分列着钟楼、鼓楼,其周围还环绕有老鳖驮碑、一步两孔桥、石牌楼等。
         接下来是“汤王廟”,其整个建筑修在村中一高台上,成汤殿檐上一根粗长、自然弯曲的荆木大梁格外显眼,前檐面阔三间,进深六椽,除前檐有斗拱外,室内无一朵斗拱,用柱四根,但却是八根梁架结构,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应该为8根柱子,因此节省4根柱子。同时,殿内中间两根柱子的距离要比前檐中间两根柱子的距离内收一点,不在一条线上,使大殿显得非常简洁、大气。悬山顶,青灰脊饰,灰筒板瓦布顶,具有元代风格,整个建筑简洁明了。殿内后墙的位置换成了大额枋,上绘精美凤纹图,高雅浑厚,属于典型的元代风格。老人介绍说:“大家抬头看看,花梁上的龙凤花纹,是真真正正,货真价实的‘雕梁画栋’目前,就算整个中国也为数不多了,况且保存的如此完整。”整个建筑造型古朴、充满洒脱展现了元代古建“减柱移柱”雄风。
         站在如此神圣的地方,我不禁思绪飞扬。
         汤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君王?又是怎样大的一个胸怀?可以把自己当做贡品奉献给上苍,来拯救自己的子民!
汤王,一个被道家、儒家、墨家尊称为“圣贤”君王,一个舍己为天下,胸怀苍生的圣人,就算你与无数君王一样被岁月的尘埃堙没,华夏子孙依然对你虔诚的顶礼膜拜。
      关于“桑林祷雨”之说,其实阳城的析城山才是真正的祈雨之地,下交汤帝庙也是商汤祷雨的历史见证,相比全国各地的汤帝庙,更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汤帝庙。
的确,世间所有的建筑都有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它在向后人娓娓道来。我也不落俗套,跪在蒲团上,虔诚叩拜。一行人陆续走出汤王廟,回首再望一眼,把它的故事镌刻于记忆深处,传扬下去。
       最后,随老人行至东门楼外,抬头一个“周纂”石匾镶嵌于城门上,原来,大周村历史上曾经叫做周纂镇,传说周朝武将杨纂在此镇守,因其治理有方而得名。为纪念杨纂,后人取北周和杨纂各一字,将镇名定为“周纂”。
         纵览这些古迹,可清晰看到大周古村千百年来的兴衰更替。儒释道文化在这里交织。大周百姓“淳而好义,俭而遵礼,勤于力田,多嗜文学”。大周村古风遗韵独具特色,蕴藏着浓厚的乡土风情。村民至今仍然保持着旧时的淳朴民俗民风,他们勤劳节俭的生活态度依旧未变。大周古村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凝结着历史苍凉的民居院落,始终以淡定的姿态赫然矗立,如今置身其中,竟有种穿越时空之感。



   姓名: 石苗苗
   职业:个体经营者
   爱好:唱歌,跳舞,写作
联系方式:13753661291






白乌鸦 发表于 2018-3-21 19:10:09

冯兴龙 发表于 2018-3-22 18:22:50

感谢支持大赛,预祝佳绩

冯兴龙 发表于 2018-3-23 09:38:43

老师好,请不要重复投稿!

白乌鸦 发表于 2018-3-24 10:54:5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47、“山西古迹风貌”征文 参赛作品